近期,莆田市某小学发布的一篇慰问报道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报道中讲述了慰问小组走访了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家庭,并送去了书包、被褥等物资。然而,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文章附带的图片显示该“贫困生”的居所装修考究,与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不符。
2日下午5点左右,北岸经济开发区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向极目新闻的记者透露,经过一番调查核实,确认该名学生确实属于贫困生类别,照片中显示的住所是这名学生的舅舅家,“学生放假后便前往了舅舅家居住。”(信息来源于7月2日的极目新闻报道)
学校推文截图
教育部门的话若是属实,那么情况就解释得通了——照片是在舅舅家中拍摄的,并非学生本人的住所。此外,文章中附带的图片也揭示了慰问活动是在一个装饰考究、甚至设有旋转楼梯的宽敞大厅中举行的。如此环境,又怎能与贫困家庭相提并论呢?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媒体报道中的内容与学校的说法并不一致。北岸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经关注到了相关文章中提到的情况,并指出学校所慰问的那名学生并非贫困生,而是一位“特殊学生”。
教育部门此番言论,岂不是在给学校抹黑?学校先前为何不认可该生为贫困生?一旦察觉到文章中的疑点,学校理应彻查此事,并向公众作出解释。即便暂时无法查明,也应待弄清真相后再作答复受资助贫困生家里装修豪华?学校回应,确保回答准确并令人信服,绝不能给人以学校有所隐瞒、试图掩盖真相的印象。若学生确实属于贫困户,那么照片中的误会只需学校予以澄清即可。
学校工作人员提及的“特殊学生”具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出特殊性,人们并不清楚。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由于学校与教育部门在表述上存在分歧,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对教育部门结论的质疑。教育局与学校之间似乎陷入了一场争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方呢?
学校对贫困学生进行关怀并对外公布相关报道,不应仅仅流于形式。慰问小组踏入一处豪华住所向贫困学生赠送物资,此举是否真的经过深思熟虑?即便拍照留念,是否也未曾考量过观众的感受?报道发布后引发争议,学校难道不调查真相,便轻率地对外发表声明回应媒体?设想一下,若学校在采访中明确指出学生属于贫困群体,并说明所拍摄照片是在其舅舅家中完成,那么误解至少能减少一半。令人费解的是受资助贫困生家里装修豪华?学校回应,面对质疑,学校却选择直接删除了相关文章。
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源于对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担忧,担心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资助。因此,当地教育机构应当对慰问品发放的全过程进行彻底调查,以查明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从而澄清真相,消除疑虑,减轻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