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发布了修订后的《住宅物业服务标准》,该标准在物业服务模式上进行了创新,设立了“刚性指标不分级别、柔性指标分为三级”的分类方法。此举使得业主能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物业服务标准,从而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因物业服务质量及费用认知上的分歧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进一步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在服务群众“身边的小事”上做得更加出色。
市市场监管局透露,修订后的新标准对原标准中不同物业服务等级内容相同之处进行了调整,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刚性指标不分等级,柔性指标则分为三个等级。在这些新规定中,涉及法律和强制性标准的物业服务内容不再分等级;而对于某些柔性服务指标,则是依据服务频率和时限的不同,将服务等级从低到高划分为一、二、三级。
按照规定,一旦客户提出投诉,物业管理方必须在四个小时之内向客户通报处理进展;对于涉及责任的投诉,需立即与投诉者取得联系,实施整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防及纠正策略,以提升服务质量;若投诉不涉及责任,则需向投诉者阐述责任界限,并在职责权限内提供必要的帮助。物业对于投诉处理的反馈速度已设定为三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若投诉处理与反馈的及时率不低于80%,则被评为一级;若及时率在90%及以上,则被评为二级;而达到或超过95%的及时率,则可评为三级。
物业服务人员接获报修通知后,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给予回应;对于紧急维修,必须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而其他类型的报修则需在双方商定的时间内抵达。报修的响应和反馈时间也有明确的分级标准,若时间在4小时以内,则服务等级为一级;若在2小时以内,则为二级;若在1小时以内,则为三级。
物业管理方需负责对楼宇公共区域进行日常清洁维护,这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清扫、拖拭、玻璃及楼梯扶手的擦拭等。此外,新规定引入了“巡查清洁”环节,要求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垃圾、污点或积水后,应立即进行清理。以地面清洁为例,若每周至少清扫一次,则服务等级为一级;若每周清扫两次或以上,则服务等级提升至二级;若要达到三级服务标准,地面清洁需每日至少进行一次。
物业管理方需定期举办社区文化盛会,且需保证每年举办的此类活动不少于四次,方能达到最高评定级别,即三级。
从市市场监管局传来消息,通过等级的区分,业主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挑选出恰当的服务级别,从而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定制化。
新修订的标准中,特别强化了对创新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比如,物业服务人员需致力于推进物业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以及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工作;同时,他们还要推动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助力智慧社区的建设。此外,他们还需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以提升客户生活的便捷性。物业服务企业能够制定并执行节能减排的方案与计划;同时,通过运用新技术和新策略,促进小区内的节能节水、垃圾分拣、生态绿化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