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犹如飞驰的火车,肩负着推动消费水平提升和实现工业化的双重任务。
随着新车销售的盛宴渐渐落幕,一股潜藏却波涛汹涌的暗流开始显现,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国或许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汽车报废高峰期。
行业内的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交织,正将当前的退役潮推向一个无法回头的方向。
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汽车报废量或将突破千万级关口
回顾历史,2009年,我国汽车市场首次超越了美国,荣登全球新车销售市场的首位。自那时起,过去十多年间,我国汽车年均销量始终保持在2000万辆以上。私家车数量也经历了显著增长,从2010年的0.78亿辆猛增到2024年的3.6亿辆,这一时期被誉为汽车行业的黄金时代。
依据《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尽管普通家用车辆在年限上并无硬性规定,然而一旦行驶里程超过六十万公里或年度检测未能通过,便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作出预测,若以平均车龄在12至15年为基础,从2023年到2035年,我国每年报废的机动车数量将急剧从500万辆上升至1200万辆。预计在2030年左右,我国将迎来报废车辆的高峰期。这一数量是德国全年新车销量的三倍,甚至可以填满十个鸟巢体育场!
如此巨大的汽车报废潮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爆。
第一是政策倒逼,环保铁拳催退老旧车
自国六B排放标准全面实施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对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车辆实施了交通管制。
生态环境部的统计资料表明,一辆属于国三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所排放的污染物,其总量堪比50辆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新车。面对严格的碳中和任务,淘汰高排放的旧车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没有其他退路可走。
第二是存量周期,第一批国民神车必将集体退役
在2008至201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推动下,首批私家车现已进入淘汰阶段。以大众捷达和五菱宏光等经典车型为例,它们的零部件老化程度已超过40%,维修费用甚至已超过车辆本身的价值。这些车辆如同当年的婴儿潮一代,如今正集体迈向晚年。
第三点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新能源车辆将加快其淘汰的过程。伴随着电池成本的持续降低,到2024年,新能源车辆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40%。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超充技术的普及,导致传统燃油车的残值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特斯拉车主坦率表示:他的那辆旧燃油车的二手售价甚至不足以购买一块新电池,因此他认为不如直接将其报废处理。
报废潮的出现,也必然会引来社会争议。
环保派:早该淘汰这些移动毒气罐!蓝天白云比怀旧更重要。
怀旧者:那辆陪伴我北漂生涯直至安顿下来的桑塔纳,如今却只能沦为废铁出售。
务实主义者认为,报废补偿仅有五千元,而购买新车的费用却高达十几万元,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再坚持使用两年。
尽管争议不断,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向未来,我们唯有强化对汽车报废行业的监管力度,才能确保这些报废车辆能够安全地重新融入生产与建设的各个环节。
好在现在已有不少专家看到了这个场面,并提出了不少好的方案。
在政策层面,可以提升车辆报废的补贴额度,严厉打击非法拆解行为,并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体系。
在产业层面,可以促进电池的梯级利用和钢材的再生技术,确保每一辆退役的车辆都能继续发挥其价值。
这场报废潮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它有助于淘汰掉那些落后的汽车,使得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更加优质、更符合环保标准的新车。
毕竟汽车就像是人体,新陈代谢是健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