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横六姐妹》成为近期全球最受欢迎的剧集之一,许多人观看完毕后,对米特福德六姐妹的真实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并非唯一对她们的真实生活感到好奇的人。
本剧由六集组成,源自玛丽·S·洛维尔所撰写的传记《米特福德家族:一位杰出家庭的回忆录》,特别讲述的是该传记中关于1930年代的那部分内容。
这部剧情故事集中展现了一个源自英国上层社会的名门望族,该家族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归功于家中那六位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女儿们。
她们是1904年,大卫·弗里曼·米特福德(即第二代的里德斯代尔男爵)与他的妻子西德尼·鲍尔斯结合后所生的子女。
西德尼的出身同样非常显赫,她的父亲托马斯・吉布森・鲍尔斯既是出版商又是政治人物,而大卫则是里德斯代尔勋爵的次子。
该夫妇共养育了七个孩子——其中六个是女儿,还有一个是儿子(遗憾的是,他在二战期间不幸去世)——他们一家长期居住在英国牛津郡的阿斯托尔庄园以及斯温布鲁克宅邸。
这个家族的日常生活洋溢着欢乐、奢华与戏剧化的气息,更不用说后来还掺杂了一些法西斯主义的成分,然而到了1930年代末,局势开始变得无法控制。
实际上,围绕米特福德姐妹的流言蜚语和传闻,其离奇程度远超剧集内容,令人咋舌,以至于有不少人将她们与当代的卡戴珊家族相提并论。
南希·米特福德
南希是米特福德家族中的长女,她于1904年降临人世。据《自主报》的报道,米特福德家族的育儿方法颇为特别:孩子们不得食用猪肉,每次沐浴后,保姆必须用冷水进行二次冲洗,而且他们不得服用任何药物。
为了防止将来参加社交舞会的女儿们因在学校打曲棍球导致腿部肌肉变得粗壮,她们都接受了家庭教师的辅导。南希曾自嘲说:“我自幼无知,宛如一只懵懂的猫头鹰。”
在米特福德家族里,南希无疑是极具创造力的一员——她身为一名职业作家,常常将家族中成员的种种奇闻异事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南希与她的好友塞西尔和伊夫(他们分别在《Vogue》和《Harper's Bazaar》杂志上撰写了八卦风格的随笔)享有盛名,她们逐渐被认定为1930年代伦敦Bright Young Things圈子的一员——这个圈子汇聚了众多富有波希米亚风格的社交名媛和才子。
南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出版了12部作品,其中1945年发行的《爱的追寻》尤为著名,深受读者喜爱。不过,她的感情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她最初的未婚夫最终坦言自己更偏爱男性,这一坦白让南希匆忙地与彼得·罗德结为连理。正如《蛮横六姐妹》中所描绘的,这段婚姻在情感、性格以及社会地位上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婚后不久,两人便开始了分居生活,且他们未曾有子女,这一情况使得南希成为了米特福德姐妹中唯一未组建家庭的一员,这也引起了其他姐妹对她的深切同情。
帕米拉·米特福德
在米特福家族的六位姐妹中,帕米拉显得相对低调。据《Vanity Fair》杂志披露,她选择远离公众的关注,更倾向于过一种乡村的隐居生活,对于家务琐事她无所不能——无论是种植蔬菜、烹制猪肉,还是照料瑞士鸡,她都能轻松应对。
她性格柔和,关怀备至,以至于姐妹们面临困境时,更倾向于向她吐露心声,而不是向母亲寻求帮助。
帕米拉虽然未能生育自己的子女,但她与丈夫——那位被广泛认为具有双性恋倾向的亿万富翁物理学家德瑞克·杰克森——最终共同抚养了妹妹戴安娜的子女。
然而,这段联姻在许多人眼中更像是虚有其表,尤其是洁西卡妹妹提及帕米拉或许有同性恋倾向之后,这种看法愈发强烈。
经过十五年的婚姻,他们最终选择分手,帕梅拉成为了杰克森连续六次婚姻中的第二位妻子。到了1994年,她不幸在一次事故中从倾斜的楼梯上摔下,这一跌使得她原本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受损的腿部再次遭受骨折的痛苦,不幸的是,她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
在此之前,她与另一名女性一同迁至农场,开始了共同生活和养鸡的生涯——《Vanity Fair》杂志推测,那位女性或许是她生活中的伴侣。
戴安娜·米特福德
戴安娜被誉为六姐妹中最具魅力与感人的存在,她的人生历程起初宛如童话故事般美好,却不幸急转直下,最终跌入了法西斯主义的黑暗深渊。
不久前步入上流社会,她便迅速与酿酒业的接班人布莱恩·吉尼斯步入婚姻殿堂。仅仅在18个月的时间里,她不仅完成了婚礼,还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然而,到了1932年,她对婚姻生活深感不快,于是与英国法西斯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奥斯瓦尔德·莫斯利发展出了婚外关系。
她与健力士解除婚姻关系,尽管家人坚决反对,但她还是在1936年悄然与莫斯利结为连理,婚礼的举办地点选在了柏林,那里是纳粹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的住所,连希特勒也亲自出席了这场婚礼。
戴安娜对法西斯主义的崇拜并未停止。她被视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以至于英国军情五处将她描述为“比她的丈夫更聪明,也更危险”。因此,在1940年,她在伦敦被捕并被监禁。
1943年之际,莫斯利在狱中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因此他和妻子得以重获自由。随后,他们迁移至巴黎定居,并在那里度过了他们余下的岁月。最终,他们在1980年和2003年先后离世。
戴安娜的一生中,她从未对自身的法西斯倾向表示过任何懊悔之情。据《卫报》的报道,在她离世之前,她曾这样表达:
若非我提及希特勒的恐怖之处,他们便不会停止对我的迫害。我为何要这么做呢?毕竟,我们所有人都清楚,他是一个怪物,手段极其残忍,犯下了无数令人发指的罪行。然而,这并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个非常有趣人物的特质。
对于我这个24岁的年轻人而言,与他面对面交谈、提出疑问、获得回应——哪怕这些回应并不一定是真相——都显得格外迷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审问能让我吐露其他的话语。」
尤妮蒂·米特福德
被誉为“比纳粹更为极端”,尤妮蒂的法西斯主义信仰程度甚至超越了姐姐戴安娜。作为米特福家族中唯一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姐妹,家人原本期望寄宿学校能让她更好地融入集体,然而,结果却使得她的一些奇特行为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Vanity Fair》杂志指出,在高端社交舞会上,她常将宠物蛇作为项链佩戴于颈间,亦或将老鼠偷偷藏匿于手提包中。多年来,她坚持只食用马铃薯泥,就餐时还会钻入桌下发泄不满。尽管她对自己的家人宠爱有加,但这些行为在她看来却只是充满趣味的怪异之举。
尤妮蒂与戴安娜之间的竞争情绪十分激烈,她曾两次被学校开除,最终却还是被家人接回了家。正是在那个时期,她对法西斯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4年,尤妮蒂迁至慕尼黑,继续紧随希特勒及其纳粹组织。经过十个月,这位拥有无瑕雅利安特征的21岁少女,成功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迅速跻身其亲近顾问行列,此举令她的当时恋人爱娃·布劳恩感到极度不悦。
英国向德国宣战之际,尤妮蒂用希特勒所赠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她竟神奇般地存活了下来,然而,她带着严重的脑部伤害回到了英国。不幸的是,由于子弹造成的脑部肿胀,她最终因脑膜炎离世,享年仅33岁。
关于她返回英国的真正动机,一直有各种传闻在流传——有人猜测她怀孕了,而孩子的父亲竟然是希特勒。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的政治编辑马丁·布莱特曾公开表示,他数年前收到了一封来自牛津郡某女士的信件。信中提到,这位女士的姑姑在战争时期曾开设了一家专为贵族服务的产科诊所。正是在这家诊所中,尤妮蒂生下了一名孩子。
当有人询问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那位姑姑这样回应:「她总是声称是希特勒。」尽管这一说法从未得到过证实,但据传那个孩子是个男婴,出生不久便被送去了孤儿院寻求收养。
洁西卡·米特福德
家人常亲切地唤她Decca的洁西卡,自小就显露出了对社会主义的浓厚兴趣,12岁那年,她便开始积攒零用钱,为将来离家出走做准备。
洁西卡的家庭逐渐显现出法西斯主义的倾向,然而这并未动摇她的信念。在19岁那年,她与丘吉尔的侄子、同样信仰社会主义的艾斯蒙·罗米利相识,随后两人决定私奔,一同前往西班牙内战的前线。
为了特意感受贫困,抗拒过往被呵护的优越生活,他们最终选择迁至伦敦东区那些简陋的贫民区定居。然而,洁西卡的一生却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之下。
根据BBC的报道,她经历了麻疹疫情的悲剧,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紧接着,在二战的烽火中,她又遭受了失去丈夫艾斯的巨大打击。然而,她勇敢地再婚,在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加入了旧金山的共产党支部,全身心投入到黑人公民权运动的推广与改革事业中。
黛博拉·米特福德
黛博拉在米特福姐妹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最为端庄的一位。在她18岁那年,她与德文郡公爵的次子安德鲁·卡文迪许喜结连理。
她的家族往事与安德鲁的经历相似,他的兄长在战火中英勇牺牲,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对年轻的夫妇意外地继承了公爵与公爵夫人的尊贵头衔。他们共同养育了七个子女,然而,其中仅有四人得以幸存。
黛博拉在德比郡的查兹沃斯庄园度过了她晚年的时光,并成功出版了她的回忆录《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