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董存瑞炸碉堡这件事众人皆知,它还被编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但是在董存瑞身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董存瑞牺牲后,隆化县为他立了一个纪念碑,到临题字时,22万隆化人联名请求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
此前毛主席曾给刘胡兰题过词,隆化民众据此认为,面对董存瑞那样一位大英雄,毛主席肯定不会推辞。
谁能想到,面对隆化民众的请求,毛主席居然委婉地拒绝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 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13岁的时候,曾机智地进行掩护,让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因此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董存瑞光荣地加入了八路军。他军事技术精湛,作战机灵勇敢。
在一次战斗里,他独自一人俘虏敌人十多个,先后三次立下大功,四次立下小功,获得三枚“勇敢奖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他所带领的班还荣获了“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是那样的成长经历,是那样的坚定信仰,塑造了董存瑞的英雄品格,让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的战斗开始了,那一场战役,在解放战争里是极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当时董存瑞所在的连队,主要承担攻击任务,攻击对象是国民党守军防御的重点之一,即隆化中学。
那场战役中,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成员个个作战勇猛,奋勇向前。
当时,爆破组组长年仅19岁,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4座炮楼,还炸毁了5座碉堡,最终顺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然而,在连队发起冲锋的时候,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突然喷出了猛烈的火力,部队被阻挡在了开阔地带 。
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实施爆破均告失败,形势万分危急。
在那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董存瑞勇敢地站了出来,他神情坚定地向连长请求出战,说道:“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他毅然抱起炸药包,朝着暗堡冲去,在前进过程中,他左腿负伤,血流不止,然而那时他根本顾不上疼痛,仍旧顽强地冲到了桥下。
董存瑞到达桥下后,他发现桥型暗堡距离地面超过了自己的身高,而且两头桥台也没办法放置炸药包。
董存瑞面对那一绝境,没有丝毫犹豫,他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又用右手拉燃导火索,然后高喊出那句震撼历史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
一声巨响传来,碉堡被炸掉了,隆化获得了解放,然而董存瑞永远停留在了19岁 。
艰难的“题词之路”
董存瑞牺牲后,为了纪念那位为解放隆化献出生命的英雄。
1954年,隆化县人民在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此地位于伊逊河东岸 。
1956年冬天,国家高层批准了相关计划,隆化县要对董存瑞烈士陵园进行扩建,还要修建一座董存瑞纪念碑。
在筹建纪念碑期间,首先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该让谁为这般光荣的战斗英雄题词呢?
经过广泛讨论,全县二十二万人民达成了一致看法,县领导也达成了一致看法,大家都认为,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题词是最为合适的。
于是,当时隆化县民政科有一位领导,他接下了那一重任,这位领导的名字叫“冀兴坡”。
冀兴坡在找题词的过程中费了不少周折。
他先是前往河北省省会保定更换信件,之后抵达北京去寻找毛主席,在北京有一位高层干部向他转告,让他下周三再来 。
星期三准时再次前往时,他被引荐到政务院内务部,内务部的领导听闻冀兴坡的请求后,认为此事意义重大,必须向上汇报,遂让冀兴坡等候消息。
冀兴坡在等待消息,与此同时,毛主席收到了内务部的反映,一向果断干练的毛主席,竟然因为这件事犯愁了。
过了一段时间,冀兴坡再次前往内务部询问,负责人告知他,领导们尚未做出决定,让他先返回县里等候消息。
一直到了1957年农历正月底,冀兴坡第三次前往内务部,得到的答复依旧是“还没有题呢,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
3月1日,陵园扩建工程就要开始施工了,冀兴坡只能返回隆化,去做筹备工作。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4月份冀兴坡又一次来到北京,得到的回应依旧是“领导尚未确定下来,不过我们会尽快促使这件事情成功的”。
那么,针对董存瑞的事,毛主席有何顾虑呢?
直到1957年6月初,冀兴坡第五次前往内务部,那次最终有了结果。
内务部的领导,拿着一张16开大的题词,神情郑重,将其交到了冀兴坡手中。
上面写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内容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然而冀兴坡看到后边的落款时,直接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