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在济南,7月3日,一场充满爱意的接力正在上演,为一位孩子带来了“第二次生命”的希望。
记者 赵晓
数月之前,我险些被病魔击垮,无法亲自拥抱我的二宝。”提及往事,现年28岁的济南青年雷雷(化名)仍心有余悸。他电话里带着哽咽,向记者娓娓道来,是父母竭尽全力,依次捐献骨髓,为他带来了“重生”的机会。
随着时间之轮的缓缓转动,在2024年的下半年,雷雷的妻子喜怀二胎,全家人都沉浸在迎接新成员的喜悦之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毫无预兆地打破了这份宁静。
雷雷说道,经过连续两三天的发烧,体温虽有所下降,但左腹部却始终隐约感到疼痛,无论是采用热敷还是服用药物,症状都未见任何改善。他自述自己素来身体健康,之前连感冒都难得一见,对于身体突然发出的这种信号,他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怀着探究病源的目的,雷雷前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血液检查的结果引起了医生们的极大关注。
雷雷的血小板计数仅为30×10^9/L,这一数字远低于正常人的125至350×10^9/L范围。血液内科专家对他进行了详细会诊,并对多项血液指标进行了检测,最终确诊他患有危及生命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一种侵袭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亦被称作“血癌”,其在我国的发生率介于十万分之三至十万分之四。
听到儿子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雷雷的家长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尽管如此,他们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孩子尚年轻,婚后不久,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怎么会突然遭受如此严重的疾病。我们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简直连腿都软了……”
直到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团队那里得知,白血病有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得到根治,这个原本陷入绝望的家庭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医院在为雷雷进行化疗的同时,对周围的亲属们逐一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移植配型检测,并最终确定了雷雷的父亲作为合适的捐献者。
2025年2月,雷雷被送入舱内,接受了父亲捐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手术过后,他需要在层流病房中度过大约20天的时间,接受严格的隔离治疗。在此期间,父母交替在舱外守护,焦急地期盼着孩子能够顺利出舱,然而,他们的愿望并未实现。
在舱内度过二十余日,雷雷体内并未观察到新植入的细胞有所生长,也就是说造血重建并未成功。经过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单宁宁、移植组医生宋宁霞以及副主任李爱共同商讨,他们一致认为患者首次植入未能成功,生存几率极低,因此必须立即安排进行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以防止患者因合并造血衰竭而引发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家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雷雷在舱内几乎要失去控制。“原本满怀移植手术成功的希望,憧憬着出舱后能拥抱第二个孩子,但这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我在舱内感到非常痛苦,忍不住放声大哭。”
宋宁霞医生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感同身受,她不仅多次与雷雷进行深入交流,向他详细解释二次移植的准备工作以及成功的可能性,还提供了先前进行过类似手术的患者的联系方式,从多个角度给予他信心支持;同时,她还携手团队医生紧急进行配型准备,重新对DSA进行检查,并对供体进行身体评估。
雷雷的母亲在儿子完成首次移植手术仅一个月后,便从丈夫那里接过接力棒,再次为儿子植入了“生命火种”。
幸运的是,峰回路转之际,雷雷的体内成功生长出新的细胞,并且病情稳定,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经过两个多月的术后恢复,雷雷不久前再次踏入了医院,接受复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父母的关爱接力,让他得以重获“第二次生命”。
单宁宁在血液科领域工作了十余载,她将雷雷的治疗经历描述为极其少见。
患者在进行首次移植时遭遇失败,这可能与术后感染、由免疫机制引起的排斥反应以及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相关,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然而,通过再次移植,患者仍有机会重获生机,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单宁宁表示,这一成功的背后,既有患者父母无私的爱,也离不开医护人员倾尽全力进行的救治。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单宁宁。医院供图
谈及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单宁宁阐述道,此类细胞宛如“生命之火”,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生成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通过移植这些细胞,患者得以恢复造血与免疫功能。
干细胞移植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HLA配型,这一关键在于评估供体和受体之间“免疫身份证”的匹配程度。在移植过程中,我们首先寻求“全相合”的供体,即那些在关键HLA位点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的供体;若无法找到,则退而求其次,选择“半相合”的供体。
人类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至关重要的HLA配型基因,父母与子女间通常呈现“半相合”的基因状态,这表示孩子仅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了一半的关键基因型;至于兄弟姐妹之间,由于基因组合的偶然性,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几率能找到完全匹配的“全相合”基因型,另外大约一半的几率是“半相合”,而剩余的四分之一则是不匹配的。
亲属之外,非亲缘供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同样可用于移植,然而,这需要满足“全相合”的配型要求。鉴于血液病患者对这种高匹配度非亲缘供体的迫切需求,中华骨髓库便应运而生。
今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已有两名员工向中华骨髓库贡献了造血干细胞。众多医护人员亦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血样,期盼着在将来找到匹配者,让“生命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单宁宁(位于右侧)正与血液内科的移植团队医生宋宁霞(位于左侧)就工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这一场景由医院提供图片记录。
现在,众多人对白血病的认识多源于影视作品,普遍将其视为“不治之症”。然而,雷雷的真实经历以及其他临床治愈案例均表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亟需更新。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揭示,良性血液系统疾病,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其治愈率相对较高,大部分患者能够顺利康复,重返社会;而在恶性血液疾病方面,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大约在80%左右,其他诸如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及MDS等血液疾病,通过规范的诊疗及移植等手段,生存率也在持续上升。
目前,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比率正稳步上升,而如何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生活,缓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这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单宁宁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