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坐落在梵净山脚下的云舍村,游人络绎不绝。
龙潭河之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蔚蓝的天空以及村中的古旧房屋。游客们或在河畔留影,或在茶馆中品茗,而孩童们则赤脚嬉戏于浅水之中,欢声笑语不断。
在“云溪里”民宿里,店员们正忙碌地处理订单,招呼着前来住宿的客人。谈及今年“五一”和端午期间的旅游接待情况,众人纷纷感慨:“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然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贵州游玩!”
航拍贵州梵净山。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来贵州,游什么?
“看山看水看生态”,已是不少游客选择贵州的理由。
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铜仁梵净山巍峨壮观,荔波喀斯特地貌郁郁葱葱,灵气逼人……在炎炎夏日,贵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观光,“黄小西吃晚饭”等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备受追捧,人气旺盛。
依托生态建设守护山水的宁静,借助产业发展激发山水的活力。2024年,贵州省迎来了游客数量的显著提升,旅游总消费额也有明显增长,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的人数更是大幅增加,分别实现了10.4%、13.3%、81.8%的同比增长。在这其中,生态旅游无疑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四方游客心中的“诗意栖息地”和“遥远向往之地”。
随着生态旅游成为文旅资源可持续开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途径,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收获?这一课题亟待解决。
贵州近年来持续加大力度,对全省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实施保护、发掘与开发,现已初步构建起一个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水利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旅游体系。
飞跨峡谷雄奇壮美。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拥有丰富的家底,我们对生态旅游的深耕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在全球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独占10种,这里汇聚了除冰川喀斯特之外几乎所有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堪称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之最,拥有10家5A级旅游景区,如梵净山、荔波喀斯特等地,这些世界级的生态地标在全球熠熠生辉……贵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璀璨的标签,已成为生态旅游的强劲吸引力。
旅游与“绿色”交融,需对生态资源了如指掌,同时要保护好这片翠绿,以此为基础拓宽发展领域。
近年来,我们着力解决赤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受的干扰等生态环境难题;同时,积极推动铜仁万山汞矿遗址从“资源出售”向“风景出售”的转变……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贵州的绿色生态增添了新的篇章。
今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高达63.3%;在9个主要城市中心及88个县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高达99.1%;地表水质量普遍优良,其中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更是达到了100%……这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数据,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踏入贵州大地,无论是乌蒙山脉的幽深之处,还是赤水河畔的秀丽风光,亦或是梵净山脚下的宁静美景,乌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在此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贵州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全新画卷。
黄果树景区内的“中华第一瀑”景象壮观,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溅起的水花四处飞散,远远望去,便能听到那潺潺的水声。在观景台上,众多游客手持手机,纷纷捕捉这美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惊喜。
黄果树瀑布。人民网 阳茜摄
来自岭南之地的游客陈婷不禁感叹:“这里的气息甘甜,让人倍感舒心。”
舞阳河之畔,黔东南州施秉县甘溪乡的“赏花经济”亦颇负盛名。这里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开发了休闲垂钓、婚纱摄影、野炊露营等超过10项独具乡村特色的消费项目。同时,推出了车游、步行、骑行、游湖、观园等共计5条赏花线路,精心打造了荷花、桃花、李子花、油菜花等“赏花品牌”,并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作为产业链的延伸。自2024年起,甘溪乡吸引了超过二十万游客,旅游总收入突破了一千万。
生态与颜值的结合正日益显现其经济潜力。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贵州省各地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链——
贵阳市构建了一个以都市风情为核心,兼具避暑养生和休闲度假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安顺市构建了一个以黄果树大瀑布和天龙屯堡为核心的山水景观与民俗风情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遵义市构建了以遵义会议旧址、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和自然遗产旅游产品链。
……
人类与青山相互依存,青山亦对人类予以厚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共进中,贵州的山水之间,那片造福民众的“幸福不动产”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陈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