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赫鲁晓夫拒绝援助,毛主席豪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背后改写了谁的命运?

一、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赫鲁晓夫访问我国。毛主席向其表达了希望苏联能协助我国研发核潜艇的愿望。然而,赫鲁晓夫却傲慢地予以拒绝。更有甚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直言:“中国若欲制造核潜艇,实属痴人说梦!”

拒绝援助就罢了,咱们自己来!到了月底,毛主席明确表态:“即便是一万年,我们也要研制出核潜艇!”

那句话,彻底扭转了这位广东青年的命运轨迹,使他成为了长达三十载默默无闻的不肖之子……

黄旭华,广东海丰人,出身于一位乡医世家,家中排行第三。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年幼的黄旭华便在心中种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

但生在战乱年代,别说学医了,连活命都难。

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践踏之下,国土支离破碎,哀鸣之声充斥四野,学校被迫关闭,少年黄绍强无奈离别亲人,历经辗转,先是在聿怀中学,后至桂林中学,开始了他的流浪求学之路。

沿途,他见证了日军肆虐的烧杀抢掠,目睹了无数同胞在炮火中化为碎片,内心充满了悲痛与愤怒。凝视着遍体鳞伤的祖国河山,一股强烈的屈辱与愤怒在黄旭华胸中燃起熊熊烈火!

他陷入沉思,不禁质疑:“为何那些侵略者如此嚣张,随心所欲地登陆、轰炸?为何我们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反而被迫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为何我国幅员辽阔,我却找不到一处可以安心读书的角落?”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得出一个观点:由于我国国力薄弱,一旦落后便将遭受打击,而弱小的国家只能任人摆布。

黄旭华领悟到,仅凭医学无法拯救国家。因此,他决定放弃医学,转向文学,并立志投身科技事业以报效祖国:“我决心学习航空和造船,用科学的力量来拯救国家!学习航空技术制造飞机,以捍卫我们的领空;学习造船技术建造军舰,以保卫我们的领海!”

带着这个理想,他继续流浪求学。

二、

1944年,黄旭华历经曲折,最终抵达了重庆,他加入了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特别设立的大学先修班。在勤奋学习的日子里,他很快便获得了推荐,进入了中央大学的航空系深造。

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荣登榜首,成功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现名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工程专业。由于自幼在海边成长,黄旭华选择了这所大学深造。

那时,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的麻省理工”,该校的造船系是由我国知名的船舶设计专家、船舶教育先驱叶在馥先生所创立,其教学方法与麻省理工相似,所使用的教材亦然。正因如此,众多留学于英美两国的高级造船技术人才纷纷被邀请归国,他们加入了交大的造船系。

众多才俊齐聚一堂,交大这片知识的宝地吸引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黄旭华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为其日后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46年,黄旭华跟随国立交通大学,完成了从重庆至上海的搬迁。抵达上海后,得益于同学的推荐,他加入了名为“山茶社”的学生进步团体,并由此开始了对进步思想的传播活动。

目睹了国民党的黑暗与堕落,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秘密机构,将那时流行的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改编成《解放区哟好地方……》,并教授给同学们传唱。

在1949年的新春佳节,他成功实现了加入中共预备党员的愿望,并且荣幸地被选送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深造。

黄旭华效仿列宁的誓言,立志道:“若党召唤我奋勇向前,我便毫不犹豫地奉献热血;若党需我持续付出,我便持续不断地献出每一滴鲜血!”

同年十月,黄旭华热切期待中的新中国宣告成立,与此同时,他也完成了学业。

他曾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即海运局)以及上海港务局等地任职。到了1954年,他被调至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在那里,他参与了苏联援助我国舰船的转让制造与仿制项目。两年之后,他与同事李世英结为夫妻。

黄旭华在婚后回乡探望父母,离别之际,母亲轻抚他的发丝,叮嘱他要多回家看看。他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然而……他却未能履行承诺。

三、

1958年,担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紧急通知,需即刻前往北京,那里有一项秘密任务在等待着他。

当时,美国与苏联均已成功下水核潜艇,这些核潜艇成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的“利器”。鉴于此,英国和法国也纷纷启动了各自的核潜艇研发项目。

我国面临来自大国的持续核威胁,因此我国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变得尤为紧迫。为了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中央政府决定着手进行导弹核潜艇的研发项目,并成立了“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更名为“〇九研究室”)。

黄旭华,他曾在苏式常规潜艇仿制方面有所建树,与另外28名技术人员一同,被选中并加入了该研究室。

但参加这项工作,有一个特殊的要求。

为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参与人员需隐瞒真实身份,不得透露所属机构及具体任务内容,且自项目启动起,需终身从事相关工作。即便出现失误,也只能在本单位从事清洁工作。

这表明,我们不仅需埋头辛勤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更应减少与亲朋好友的往来,弱化与他们的联系,全心全意地将自己奉献给国家。

黄旭华毫无迟疑,情绪高涨,内心深处认为,即便隐姓埋名,也绝不足以让他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对他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北京。

李世英,她的丈夫远在上海,与黄旭华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她并未多言,只是静静地整理了丈夫的衣物,并找人帮忙将其送到了北京。

自那时起,黄旭华选择了隐匿身份,与父母兄弟日渐疏离,妻子女儿也因地域原因各处一方,他怀揣满腔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发事业中。

然而,一腔热血很快就被泼了盆冷水……

由29人构成的船舶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然而,关于真正的核潜艇究竟是怎样的,无人知晓。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和条件,黄旭华等成员被称作“三无团队”,他们几乎是一无所有。

因此,赫鲁晓夫才作出这样的断言,认为我国既不具备研制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核潜艇的水平,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毛主席的一番话语,瞬间激发了黄旭华、彭士禄等众多科学家的斗志,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发事业。彼时,他们一无所有,却怀揣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可一万年太久,当时的中国等不起啊。

四、

于是,黄旭华和同事们只争朝夕。

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在缺乏任何资料和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如同大海捞针,他们深入浩如烟海的杂志海洋,努力搜寻那些被严格保密的核潜艇相关资料。

幸运的是,美国为了夸耀自身,曾发布过一些零散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的真伪难以辨识。

于是,众人将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理,借助“放大镜”、“显微镜”以及“照妖镜”这三件工具,对信息进行了去粗取精的处理,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辨别,最终汇总出了核潜艇的整体布局。

但这个布局到底有几分可信,大家心里也没底。

就在那个时刻,有人从引进了两款美国的“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及其团队激动不已,他们拆开模型又组装,反复操作,乐此不疲。

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设备密集排列,而他们仅凭零星资料绘制出的图样,居然大体上一致!

在短短三个月内,黄旭华率领的团队成功提出了五项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三个常规线型方案和两个水滴型方案。

水滴型潜艇,被誉为那个时代全球最尖端的核动力潜艇,其设计使得摩擦阻力大幅降低,同时在水下行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卓越。

当年,美国为实现该构想,采取了分阶段策略,首先将核能动力系统安装在常规线型潜艇之上,继而又打造了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最终将两者融合,研制出核动力水滴线型试验艇。这一过程历时11年之久。

经过半年的不断试验,黄旭华毅然决然地确定,我国将直接着手研发核动力水滴型潜艇,实现一步跨越!

在1961年,他接受了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的职务,这让他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到了第二年,父亲不幸离世,他却因忙碌无法归家,黄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曾明了他的三子究竟在忙些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丧父之痛,黄旭华只能咬紧牙关,强忍哀伤,继续投身于工作之中。

他唯一的慰藉在于,当年年底,他的妻子李世英也得以调任至北京,历经四年分居的他们,终于得以重聚。

然而,正当核潜艇研制工作逐渐展现出希望之际,却突然遭遇了暂停的命令!

五、

历经三年的自然灾害,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加之技术实力薄弱,核潜艇工程不得不紧急中止。

众多科研工作者被调往了其他机构,而黄旭华等少数关键成员则被视作“种子”,得以保留在原单位。

自1965年起,我国经济状况逐渐平缓,于是中央政府作出决策,全力推进核潜艇的研发进程,同时建立了中国核潜艇的总体研究设计机构,黄旭华被任命为副总的工程师职位。

次年,他携家带眷,与一群技术专家同行,一同入驻了位于辽宁的葫芦岛荒岛。

刚抵达岛屿,黄旭华及其团队便深切体会到了风沙的猛烈,狂风呼啸而至,连孩子们也纷纷被吹倒在地。岛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如此描绘:“葫芦岛两头宽,中间窄,风沙肆虐,少女稀少,野兔山鸡四处奔跑。”

大家苦中作乐,开玩笑说岛上一年刮两次大风,一次刮半年。

由于岛屿地处偏远,交通条件不佳,导致岛上粮食及生活必需品供应短缺,因此居民的饮食单调,早餐以土豆炖白菜为主,午餐则是白菜炖土豆,晚餐则将土豆和白菜一同烹饪。

于是,黄旭华便亲自带领大家担任“挑夫”的角色,每逢外出执行任务,总会精心挑选一些物资带回。

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固然艰难,然而,相较于科研条件的落后,黄旭华及其同仁们更是感到前行之路步履维艰。

核潜艇在发射导弹时,需先将导弹从水下推出,待其升至一定空中高度后,再进行点火。这种发射方式伴随着较大的摇摆,相较于陆地发射,其难度显著增加。鉴于此,核潜艇的稳定性显得尤为关键。

_伊朗让美国大兵跪下_伊朗袭击美基地画面

数千吨级的舰艇需要装载上万件设备,如何精确测量每件设备的质心,进而调整至一个理想的舰体质心,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问题。

国外资料表明,为了确保潜艇的稳定,需要在艇内安装一个重量达数十吨的大型陀螺仪,这一要求让黄旭华感到非常困惑……

缺乏高科技支持,黄旭华选择了最古老的土方法,他将科技人员派遣至设备制造工厂,详细调查并掌握了每一件设备的重量及其重心所在。

在设备装载到船只的过程中,需在船台入口位置设置一台磅秤,随后对每一件设备进行逐一称重并记录其重量。施工结束后,对于剩余的边角料以及未使用的管道和电缆,也需再次进行称重,以此从总重量中扣除。

若没有计算机辅助,黄旭华便带领众人依靠算盘和计算尺,通过这些工具执行涉及三角函数、对数等繁复运算公式的庞大计算任务。

研究人员被划分为两个小组,他们针对同一份数据同时展开工作,若计算出的结果相同则予以通过,若存在差异,则需从头开始。在有些情况下,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团队成员可能需要连续计算数日。

最终,黄旭华揭露了那份关于陀螺仪的国外论文纯属虚构,其内容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误导众人。幸运的是,他经过无数次的探讨与论证,最终成功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那时民间广为流传一句俗语:“即使头顶触地、脚底朝天,我们也要成功研制出核潜艇。”

正当众人奋力在荒岛上探寻出路之际,我国东北方向传来了几声枪声,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六、

1969年3月,苏联边防部队对珍宝岛发起了侵犯,苏联方面甚至威胁,意图将导弹瞄准我国。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报道,苏联计划对中国实施所谓的“外科手术式”核攻击。

面对外国的核威胁日益加剧,黄旭华及其团队不得不加紧进度,日夜不停地专心致志工作,最终成功解决了核潜艇在动力系统、船体设计、结构布局、水下声学、武器装备、通信技术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等方面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

翌年,我国自主研制出的首艘核动力潜艇成功下水。经过四年的发展,该潜艇被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纳入我国海军的战斗编队。

三年后项目启动,两年后工程破土动工,再过四年潜艇顺利下水,最终在四年之后正式服役,这样的速度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实属罕见。从此,我国跻身于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行列,继美、苏、英、法之后,彰显了我国在海洋战略力量上的重大突破!

面对外敌的武器威胁,我们终于摆脱了被随意欺凌的命运。黄旭华自幼怀揣的理想得以实现,然而,作为一名对国家忠诚尽职的卫士,他却深感对家庭有所亏欠……

长年累月,他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对妻子和女儿的关注却寥寥无几。当300多斤重的煤球被运到楼下时,妻子李世英和女儿只能一箕一箕地搬运。地震突发,黄旭华不在家中,李世英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进行逃生。

严寒的冬日,黄燕妮在上学路上不幸陷入雪坑,积雪深至胸膛。李世英寻找到她时,燕妮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回到家后,她陷入了长达九天九夜的昏迷。李世英衣不解带,不分昼夜地守护在女儿身边,最终将女儿从死神手中拯救回来!

几天后,黄旭华回到家,才知道女儿大病了一场……

黄旭华因工作繁重,燕妮对父亲的陪伴充满了期盼。1976年,黄家随研究所迁至武汉,数年后,研究所于武昌地区进行了统一招聘考试,黄燕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她渴望与父亲并肩共事,如此一来,便能日日与他相见。然而,燕妮未曾料想,一场可能危及生命的险境,正悄无声息地向父亲步步紧逼……

在1983年,黄旭华接任了首代核潜艇的总设计重任。虽然核潜艇已成功建造,然而其战斗力如何,还需经过最终极限深潜实验的检验。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试验。

七、

在深邃的海底,一块面积与扑克牌相仿的钢板,需要抵御超过一吨的巨大水压,至于那长达一百多米的核潜艇,其所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每一块钢板若不符合标准,每一道焊缝若存在缺陷,每台设备的承压能力若有欠缺,每个阀门的封闭性若不达标,都可能导致船只沉没,人员丧生!

在那时,全球范围内核潜艇深潜事故频发,尤其是60年代,美国的一艘顶级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测试中不幸遇难,艇内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从内到外,全由我国同胞亲手打造的核潜艇,能否成功突破极限深潜的难关,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无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为稳定军心,黄旭华做了一个惊呆众人的决定。

这位年届六旬的勇士,毅然选择亲自陪同核潜艇潜入深海!他肩负着保护每一位试验人员生命的重任,将率领众人高唱激昂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确保将试验所需的数据完整无缺地带回!

1988年新春伊始,我国首艘核潜艇在南海海域进行了深潜实验。它从100米、200米……逐层深入,每下降一个深度,在场人员都全神贯注,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当核潜艇逼近极限深度之际,它一米一米地缓缓下沉,巨大的水压开始对舰体施加压力,在寂静无垠的深海中,传来了令人恐惧的巨大轰鸣声,咔嗒、咔嗒……

黄旭华保持冷静,在仔细审阅了各项实测数据的汇报之后,他毅然决然地下达了指令:“继续深入海底!”

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全艇上下欢腾雀跃!这一成就意味着,我国已完全拥有了水下核反击的强大实力!自此,在辽阔的海域中,我国自豪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钢铁巨龙”!

艇身离水之际,黄旭华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动,他小步快跑至岸边,随即在《快报》的核潜艇专栏中即兴泼墨:“花甲之年,痴心不改,勇闯龙宫,惊涛骇浪,我自得其乐!”

那一年,历经探寻龙宫之艰辛的黄旭华老先生,终于抽空返乡,去拜访了已有三十年未曾谋面的年迈母亲。

一转眼,他已经当了30年不孝子了……

八、

在深潜试验启动的前一年,上海的《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作品,题目叫做《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该作品详尽地描绘了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的生平事迹。

黄旭华把那本杂志送给了母亲,母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离家已有三十年未曾回家的不肖之子,竟然是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这些年来,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屡次来信询问黄旭华的工作情况,但他始终选择了缄默。面对家人的困境,他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在亲人离世之际,他亦未能亲自送行。这样的情形,使得家人对他产生了一些疑惑和责备。

母亲是在阅读了那份报告之后才领悟到黄旭华所承受的辛酸。她反复研读着文章,一遍又一遍,泪水不禁夺眶而出。阅读完毕,她召集了家族的晚辈,只轻声说出了一句:“我们得理解,得体谅三哥(黄旭华)的处境!”

1988年,当那95岁高龄的母亲再次与久别重逢的儿子相拥,两人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激动。自离别已有30载,当年的三儿如今已64岁,满头白发,尽显岁月沧桑……

有人向黄旭华提问,关于如何理解忠孝难以两全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对国家的忠诚,实际上是对父母最深的孝顺。”

他深感愧疚于家人,认为自己未能尽到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然而,若没有国家,家庭又从何而来?若没有家庭,孝道又从何谈起?在这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涯中,黄旭华始终心怀坚定,毫无怨言。

记者提问:“若时光倒流,你是否依然会选择隐去真实身份,默默无闻地投入核潜艇的研发工作长达三十年?”

九、

黄旭华精神抖擞,话音铿锵,答道:“不会变。”

即便白发苍苍,黄老的目光依旧锐利如炬,他仿佛仍旧是那个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立志以科技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少年英雄!

1994年,年届古稀的黄旭华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在此之后,他陆续获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共和国勋章”以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殊荣。然而,他并未将高达近2000万元的奖金据为己有,而是慷慨地将它们全部捐出。

2016年,我国首艘核动力潜艇“长征一号”在海外海域巡航了四十余载,最终光荣退役,并被安置于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码头。

然而,这位项目的总负责人依然在岗位上辛勤工作,即便已年届九旬,黄旭华依然坚持着拄着拐杖去上班,每天早晨八点钟,他都会准时坐在办公桌前,整理文件、举办讲座,并指导年轻一代……

回首过往,他感慨道:“我的一生并未白费,我的整个生涯都献给了核潜艇,献给了祖国,心中毫无遗憾!”

今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不幸离世,然而,网络上人们的目光却大多聚焦在大S一家复杂纷扰的私事上,对这位为国家锻造利剑、研制出核潜艇这一国之重器的“共和国功臣”关注甚少……

好在少数让无数知道黄旭华姓名的人悲恸不已,纷纷致以哀悼。

武汉市民争相自发地涌向遗体告别仪式的现场,以表达他们的哀思,毫不夸大地说,场面之热烈,堪称空前。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在万小刀的心目中,无论祭奠仪式多么庄重,对于黄旭华院士而言,都显得恰如其分。

航母与核导弹堪称杀手锏,而核潜艇则堪称压箱底的绝技,乃是国家最后的镇国之宝。即便本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只要核潜艇尚存,便能在敌人毫无防备之际,发起致命的一击,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此刻,恰似哪吒所言:“我的生死无关紧要,只求你命丧黄泉!”

核潜艇就是让敌人在这个时候,死得不能再死的底牌!

凭借这张极具威慑力、无比强势的底牌,无论何人、在何时若意图侵犯我们,都必须深思熟虑,慎重评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得益于核潜艇的配备,我们增强了维护和平的信心,提升了自主发展的勇气,确保了现实生活的安宁与和谐。

若非亲眼目睹了伊朗近期遭受以色列和美国连续空袭的惨状,恐怕难以理解他们为何屡次高呼“美国滚开”,然而在真正的敌人面前,他们却显得异常软弱无力。

青山有幸成为忠魂安息之地,黄旭华院士在6月29日离世前的心愿终于达成,其骨灰得以安放在故乡广东省汕尾市,墓碑上镌刻着三行文字:“一生献给了祖国,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一生无怨无悔。”

深入深海,探寻龙宫,将身心奉献给国家,一生无悔,黄老以其如惊涛骇浪般的辉煌成就,“深潜”于人生之海。他是一位无言的勇士,是民族真正的脊梁,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心怀敬意并不断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