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迈90岁高龄的上海老人不幸去世,其身后遗留了约500万元的遗产。然而,继承人却未能寻得这笔遗产。这一情况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众多人对这笔遗产的归属表现出浓厚兴趣,成为热议的焦点。
监护缘起
今年二月,普陀大道公益发展中心,由多位律师共同创立,正式接手了顾梅娣女士的法定监护任务。顾梅娣女士,1934年出生,终身未婚,且无子女,与家人失去联络已有时日。她渴望入住养老院,安享晚年。然而,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她必须有监护人的存在。普陀大道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陪同她抵达普陀公证处,并顺利地完成了意定监护协议的签订手续。自此,顾梅娣女士便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养老院居住。
遗憾离世
遗憾的是,今年三月,顾阿婆不幸因病离世。在这一不幸事件中,大道公益作为法定监护人,肩负起了处理老人身后事宜的重任。与此同时,该组织临时接管了老人的遗产,这些遗产涵盖了房产、储蓄以及珠宝等,总价值据估计约为500万元。
遗产难题
顾阿婆去世时并未立下遗嘱。普陀公证处的李辰阳公证员透露,老人曾有意捐赠其个人财产,然而,捐赠的对象和具体实施方式尚未最终确定,因此未能完成公证手续。顾阿婆的哥哥顾梅根和姐姐顾玲娣均健在,他们在哥哥被收养之后与姐姐结为连理,并且育有后代,作为法定继承人,他们有权继承遗产。然而,截至目前,尚无人能够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以及居住地的相关信息。
法律困境
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即若无法确认遗产的合法继承人,那么该遗产是否将最终成为国家财产。通常情况下,无人继承的遗产会被民政部门接收,并转化为国有财产。然而,顾阿婆尚有法定的继承人,因此她的遗产并不属于无人继承的范畴。此外,民法典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其中原先设定的20年无人认领遗产自动转为国家所有的条款已被废除,这一变化意味着该遗产的归属问题可能还将继续悬而未决。
社会现状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导致独居和孤寡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上海市独居老人的数量已增至33.62万人,而孤寡老人的数量也上升至2.74万人。展望未来,处理去世老人遗产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解决建议
法律顾问提出,针对步入暮年的独居老人,建议他们订立遗赠抚养协议,并挑选合适的人选以确保其晚年生活的照料得到保障。同时,他们还应当设立遗嘱,以便提前安排遗产的分配,以减少后续可能产生的纠纷。对于尽管有法定继承人却长期无人认领的遗产,妥善保管和合理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普遍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发布全面的操作指南,同时,对处理流程进行周密的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