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关于儿科服务等四项旨在服务民众的实事的最新进展。这些举措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这些举措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也使得公众对未来健康保障充满新的期待。
儿科服务覆盖扩大
至6月底,我国在推广儿科服务方面实现了显著进展。在全国范围内,1877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及2936家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均已开展儿科服务。这一变革极大地便利了众多儿童在就医过程中接受专业儿科诊疗的机会。家长们在孩子生病时,无需长途跋涉寻找合适的儿科医院,只需前往附近的综合医院,便可得到妥善的治疗,此举显著减少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消耗。
广泛的覆盖面提升了儿科医疗资源的获取便捷性。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二级公立综合医院所提供的儿科服务让当地儿童得以迅速获得高效的治疗。此举有效减少了因就医不便可能导致的病情延误风险,进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稳固的保障。
心理睡眠门诊增多
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在此领域的服务正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330个地级市及86个直辖市的区县设立了心理门诊,同时,324个地级市及80个直辖市的区县提供了睡眠门诊服务。这些措施确保了更多有心理和睡眠问题的人们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在当前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和睡眠问题已普遍成为许多人共同面临的难题。开设此类门诊如同一场及时的滋润,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舒缓身心不适的方法。无论是职场工作者还是学生群体,都能在附近找到解决心理和睡眠问题的场所,进而以更佳的状态面对日常生活。
心理援助热线畅通
自5月1日起,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设立了“12356”心理援助热线;截至目前,该热线已成功处理了50万通来电。该热线已经成为许多人信赖的依靠,在人们遭遇心理困扰时,它能迅速提供专业的倾听和指引。
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情绪低落且无人倾诉之际,拨打“12356”或许能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心理咨询师们通过电话传递温暖与关怀,帮助来电者排解负面情绪,阻止心理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他们在社会心理支持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心理健康讲座普及
我国已举办4664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心理健康讲座,覆盖人数超过九十万。这些讲座主要面向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具体包括面向学校的2676场、面向机关的1229场以及面向企业的759场。各类群体参与者均能从中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
校园之中,青少年们学会了如何应对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的挑战;在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提升了心理调适的技能;在企业领域,员工们掌握了更高效应对职场挑战的方法。这些讲座如同播下的智慧种子,在各个领域扎根并茁壮成长,显著增强了公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在全国范围内,312个地级市间实施了超过200项互认项目。其中,地市级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覆盖率为97.8%,放射影像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覆盖率为93.6%。这些措施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而且显著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时,无需重复进行同样的检查和检验项目,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减少医疗开支,还能显著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同时,得益于质量控制中心广泛的覆盖,检查与检验结果的可互认性得到了有效保障,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让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感到更加放心。
县域血液透析推进
在全国常住人口超过十万的县份里,1614个县已具备血液透析服务能力;尽管仍有8个县暂未提供此类服务,但其中3个县已安装好相关设施,另外5个县已完成人员培训。另外,2657个县级医院对医疗设备和人员进行了升级和扩充,总计服务人次已突破1986万。
县域范围内为众多肾病患者增设了血液透析治疗服务,减少了他们频繁前往大城市的必要性。得益于医疗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扩充,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患者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诊疗。在众多便民措施中,哪项举措给您带来了最大的便利?敬请点赞、转发,并留下您的宝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