氙气助登珠峰?时间大幅缩短引争议!突破极限还有必要吗?

仅需吸入氙气,便有可能在短短一周内攀登珠峰之巅,大幅缩短了90%的攀登时间,整体费用大约为124万元人民币。

今年初的一个日子,何静注意到了这条新闻。作为我国第一位成功攀登全球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的无氧登山者,她在经历了一天的艰苦训练后,对科技进步表示了由衷的赞叹,随即便将这条消息分享到了社交网络。

五月中旬,一个由四名成员构成的英国登山队伍,在“氙气疗法”的辅助下,仅用了四天十八个小时的时间,成功登顶了珠穆朗玛峰。

近期,该则消息在登山爱好者群体中广泛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网友表示,科技的进步使得攀登珠峰的难度有所降低,使得更多普通人有了挑战珠峰的机会;然而,也有网友指出,氙气被视作兴奋剂,这种做法可能违背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原则。

氙气究竟是如何助力人们迅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呢?在拥有了这种“辅助工具”之后,人类是否还需要持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成就?面对网友们所关注的这些问题,记者特地邀请了医学、体育以及哲学领域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人均124万元的氙气“外挂”

5月17日,一支由四位英国退伍军人构成、成员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的登山队伍,从英国伦敦启程,抵达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紧接着,他们搭乘直升机抵达了珠峰大本营。到了5月21日的上午,这支队伍成功登顶珠峰,整个过程耗时共计4天18小时。

5月23日,领队嘉思·米勒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攀登珠峰的胜利瞬间,并宣布团队已成功登顶,目前正安全返回。

他还说明,在攀登珠峰之前,利用氙气作为辅助手段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这项服务由一家探险机构提供,每人所需支付的费用大约为124万元人民币。吸入氙气的队员并未出现高原反应。他们不仅试图在一周内成功登顶珠峰,而且还在为退役老兵筹集百万英镑的慈善资金。

何静向记者透露,目前众多攀登珠峰的游客通常会在珠峰登顶的最佳时期到来前的7至10周内抵达尼泊尔,并着手进行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训练。在此训练期间,他们需要在海拔3000至7000米的高度间来回攀登,且每日上升的高度不超过500米,整个过程可能持续6至8周。而选择从南坡攀登珠峰,则意味着游客需要在尼泊尔停留较长时间,这无疑会带来高昂的时间和资金成本。等到4-5月的珠峰冲顶窗口期择时冲刺。

此次引发的争议涉及的是一种惰性气体——氙气。目前,氙气的主要用途是制造车灯,其特点是亮度高,照射距离亦远。

孙学军,这位来自上海某大学的退休教授,长期专注于气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氙气在医疗领域具有麻醉用途,并且能够对器官起到保护效果。具体来说,氙气能够提升体内一种名为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的水平,这一过程又进一步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增加。医学界普遍认同,EPO的增多能够促使红细胞数量上升,从而显著提升机体的携氧能力;这使人类在运动时能够获得更充足的氧气供应,减轻疲劳感,并加快反应速度。

2014年,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将氙气纳入了运动员禁用物质的范畴。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医学领域的专家对将氙气归为兴奋剂的行为表示了疑问。2019年,医学期刊《应用生理学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12名跑步者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过几周氙气吸入预处理的跑步者,其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有所上升。然而,从跑步速度、心率以及运动中的呼吸状况来看,他们的体能或运动表现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孙学军指出,“氙气疗法”的价格是否高达124万元令人质疑。氙气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稀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极低,仅占0.0000087%,换言之,在50立方米容积的空气中,氙气的含量仅有4毫升。由于提取难度较大,因此其价格自然不菲。氙气进入人体后不会引起化学反应,因此可以将其回收,补充氧气后进行纯化处理,实现循环使用,从而有效减少单次治疗的开支。

总体而言,关于氙气是否能够提升运动表现的问题尚存在分歧,此外,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学术领域来看,国内对于氙气的应用与研究的范围都相对有限。

孙学军提到,氙气在人体内引发的改变,现有机制尚未完全揭示。这种气体有望成为特殊环境生理学领域的新焦点,对高原病的防治或许能有所突破,从而惠及那些必须在高海拔地区长期生活与工作的人们。

“外挂”光环背后,还是训练

珠峰再登顶_登顶珠峰的难度_

何静今年已满37岁,她自幼在关中平原这片土地上成长。2006年,她初次挑战高山,自此对登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在2012年,她着手规划攀登高峰的壮举,并开始了系统的训练。

何静在过去的十年间,几乎天天都在进行着单调而反复的训练:每天清晨五点,她都会坚持跑上整整一个小时;午休期间,她还要背负着17到20公斤的重量,连续攀登五到六次高达五十层的楼梯;而到了周末,她则会投身于超长距离的越野跑,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耐力。在饮食方面,她并未借助任何科技手段,只是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碳水化合物作为主食。她坚信,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才赋予了她面对极端环境所需的体力和心理素质。

2017年,她迈出了无氧攀登的第一步——不借助氧气瓶,挑战了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2021年,尽管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遭遇了天气等挑战,但她并未放弃;到了2022年,她为了适应高海拔环境,先后四次往返大本营,最终在同年创造了“74天无氧登顶4座8000米高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珠峰也在其中;进入2023年,她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实力,成功完成了5座8000米级山峰的无氧攀登。在2024年,她成功征服了希夏邦马峰,这一壮举使她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无氧攀登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的登山英雄。

有趣的是,众多人声称何静具备所谓的“高海拔基因”,这才使她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然而,在2023年左右,她特地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的运动能力与常人并无二致,反而爆发力较弱,软组织也更容易受伤。由此可见,何静并非天生具有特殊才能。

今年的登山队伍同样没有因氙气而放弃系统训练和细致周密的计划安排。

何静了解到,这支队伍并非是纯靠氙气“速通”珠峰。四人退伍之前曾是英国特种兵,这意味着他们早已接受了严格且全面的体能训练。在抵达尼泊尔之前,他们持续进行了有组织的体能锻炼以及低氧帐篷的预适应训练。此外,领队嘉思·米勒拥有攀登珠峰的经历,其他队员也具备登山经验。更值得一提的是,支持这四人的背后是一家商业机构,而提供向导、夏尔巴人等登山服务的,则是尼泊尔当地经验丰富且享有一定声誉的团队。

何静指出,这支肩负慈善使命的登山队伍,可能正是因此将这一备受瞩目且引发热议的“科技与挑战”项目推向了公众视野,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周密策划同样值得被关注和认可。

实际上,关于是否在攀登珠峰时使用氙气辅助设备引发了争议,这一点与是否需要携带氧气瓶的争论颇为相似。在登山界,有一部分人推崇纯粹的登山理念,他们坚信登山不应依赖氧气瓶等辅助工具。

何静认为,攀登高峰并非单纯的竞技运动。在攀登过程中,唯一需要挑战的是自我。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无氧”攀登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这既是为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也是为了检验自己在无氧环境下的极限高度。当然,也有一些登山者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选择携带氧气瓶进行攀登。所谓的氙气“外挂”实际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助力更多人实现他们巅峰梦想的辅助手段”。

部分网友忧虑,鉴于“外挂”技术的普及使得攀登珠峰变得更为容易,普通民众是否也能尝试使用“氙气”这种外挂?何静指出,“无论是氙气还是氧气,它们都充当着在缺氧环境中维持生命的角色,”她继续说道,“若将其视为捷径,误以为无需经过系统训练便能达到顶峰,那么可能将面临无法弥补的损失。”她阐述道,此类辅助工具在人体内的作用力度呈现出抛物线状,一旦达到顶点,便有可能迅速下降。至于氙气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并不推荐一般民众进行尝试。

人类不能停止超越

何静以实例说明,某些研究者曾预测,人类首次实现马拉松跑进两小时的壮举,这一纪录的诞生可能将在2075年前后出现。

2019年10月12日,基普乔格在马拉松赛道上以1小时59分40秒的惊人成绩完成了全程42.195公里,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位跑进两小时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这一壮举并未得到国际田联的官方认可。实际上,这场创下人类新纪录的竞赛,更近似于一场科学试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基普乔格的团队精心打造了一支由41位顶尖运动员构成的“破风”队伍,负责为他开道;同时,他们还为基普乔格准备了特制的跑鞋,选择了几乎呈直线的平坦赛道,并配备了标示速度的“兔子”——即马拉松配速员——来确保比赛处于“理想状态”,以此向马拉松“破二”的极限发起冲击。

借助氙气之力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与马拉松比赛中突破两小时大关的壮举颇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在无限拓展人类对挑战极限的想象边界。

有网友提出,若未成年人攀登高峰便可获得“运动健将”的荣誉,那么借助“氙气外挂”等作弊手段攀登高峰或许会助长此类“作弊”风气。针对此观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尹洁表示,大众普遍认为,应当受到表彰的是那些依靠自身努力,在有限条件中追求卓越的人。探讨“氙气外挂”是否存在作弊行为,实际上是在问这种设备是否取代了登山者自身的努力,并且是否对登山这项竞技运动的公正性造成了伤害。

攀登活动若不涉及排名竞争、商业利益、荣誉或资源分配等问题,那么选用氙气灯泡就好比马拉松选手选择一双高端跑鞋,这仅仅是工具上的挑选。人类追求突破极限,并非单纯为了某个具体数值的超越,而是在这一追求过程中,不断彰显着突破极限的深远象征。

在英国登山队攀登珠峰顶峰的数日里,5月24日,何静从珠峰的北坡,即我国境内,顺利实现了对珠峰的征服。在此次攀登中,何静是借助氧气瓶来完成冲顶的,她认为这比无氧攀登要容易得多,“有了氧气瓶,我的状态更加自信和舒适。”无论是无氧攀登还是携带氧气瓶的攀登,对何静而言,更多的是对登山过程的享受,而携带氧气瓶,更使她感到自信与自在。

“每个人登的是自己的山,而不是别人口中的那一座。”何静说。

(本报实习生施怡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