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频现各式无人机“飞手”执照考证广告,这些广告源自全国各地,内容涉及“抢占无人机经济新兴领域”、“享受政策扶持的优质职业机会”、“毕业生入职薪资远超同龄人”、“25天无人机培训确保就业”等。
重庆某高校的一名学生郭金(化名)被一家机构的“包就业”承诺所吸引,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在咨询过众多培训机构之后,我将该机构的聊天记录分享至社交平台,众多网友纷纷提醒我其不可靠。”最后,他决定选择一家与母校有合作关系的机构进行报名学习。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无人机操作员这一职业备受关注,而要想踏入这一领域,获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简称“执照”)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门槛。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指出,操作各类尺寸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论是小型、中型还是大型,相关人员必须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机构提出申请,并获取相应的飞行执照。此规定使得“飞手”所需的执照变得尤为抢手,其价值在业内迅速攀升,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资格。
相应地,无人机驾照培训机构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急剧增加。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注册的这类培训机构数量已经突破了2600家。
无人机操作员的职业道路十分宽广,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众多人投身于考取相关证书的行列。但据记者调查了解,在这片看似繁荣的考证热潮之下,要寻得一份与预期相符的工作,实则远比培训机构所宣传的要复杂、不易。
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包就业”
去年年末,大四生郭金踏上了求职之路。目睹无人机专业的同窗考取了相关执照,并顺利步入职场,他心中生出了转行的想法。经过对多家培训机构的咨询,他发现其中良莠不齐,既有5000至7000元的低价课程,也有约两万元的“包就业”套餐。实际上,所谓的“包就业”不过是机构以低价承接吊运项目,随后让学员参与其中,“‘包就业’的时间是多久?”一个月甚至一周都有可能”。
王思奇(化名),一位90后,向记者透露,他所报名的培训机构虽然承诺会推荐工作,然而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大多是在偏远地区从事无人机吊运或喷洒农药的任务。“若是询问一句‘是否愿意前往’,对于我们这些学徒工来说,又能有多少收入可言呢?”
记者对全国设有分校的众多培训机构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某机构员工透露:“我们会在学员群中不定期推送就业信息,虽然会提供推荐服务,但并不保证就业。”而另一家机构的员工则表示,若学员成功获得“双机长执照”以及教员执照,便可以签订合同,享受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如果舍得投入,还有费用约3万元的‘包就业大师班’。”
一份承诺就业的协议,果真能确保学员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吗?记者手持一份由受访者提供的无人机操作培训就业协议,向北京西东律师事务所主任、资深律师金琳进行了咨询。金琳律师指出,这份合同中存在不少对学员权益构成不利的关键性条款。
合同中明确,学员需在两年时限内顺利获得“双机长执照”方有资格获得就业推荐。金琳强调,若学员在规定时间内未能通过考试,机构将不负责推荐工作,且已支付的培训费用将不予退还。
再者,合同中对“就业”这一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甚至将“毕业前的实习经历”也划入了“就业”的范畴。即便学员在实习期满后,雇主并未将其转为正式员工,这样的情况依旧会被视作“推荐成功”。
这表明,即便是免费的实习机会,也被认定培训机构已尽到了就业推荐的责任,无需进行退款。金琳指出,此类条款实际上与“保证就业”的宣传相悖,“更为严重的是,在实习过程中若学员遭受人身伤害,所有责任需由学员自行承担”。她提醒大家,这份合同实际上缩小了学员的权益,并将培训机构的责任限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因此在签署时应格外小心。
“考证热”带来开办培训机构“新风口”,专家建议谨慎选择
某些机构推销更昂贵的“保证就业”服务方案:先签订合同后进行培训,考取双机长执照需支付9万元,而双机长加教员执照的“套餐”则需要19万元。一位机构管理者表示,学员在通过双机长执照考试后,可以成为该机构在全国各分校的教员,“在未获得教员证之前担任助教,一旦拿到证书就能独立授课”。
若学费负担有困难,该负责人进一步建议:“可以先支付一半,剩余款项将从工资中逐步扣除。所扣除的工资部分,学员们可以通过招收新学员或销售合作无人机来赚取提成,这样的收入相当丰厚。”她自述由教辅老师转型而来,周围许多同行也在效仿她的做法,“教授无人机与教授文化课程并无太大差异”。
记者提出关于机构资质的问题,她回答称,首家分校“刚刚获得批准”,“其他地区的分校急需教师,几乎本期的或下一期的合格学员都能直接担任教师职位”。此外,她还透露,“今年我们计划在更多城市开设分校”。
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培训市场正迅速崛起,催生了众多培训机构。与此同时,“教员”这一岗位也变得供不应求。记者观察到,部分机构已将“开设培训机构”视为新的发展路径,并开始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这包括无人机培训机构资质的申请、空域使用的审批、教员的派遣,以及创业过程中的全方位扶持。
记者向一家自诩具备丰富资质代办经验的机构进行了深入了解。该机构业务员表示,开设培训机构需自行解决场地问题,并至少配备两名教师。“至于其他筹备工作和资质申请,我们均可代为办理。”他进一步说明,“若客户难以招募到教师,我们亦可提供‘派遣’服务,但这将导致额外费用的增加。”
该业务员直言不讳,尽管尚未获得相关批准文件,他仍可先行进行招生宣传。他以自己代理的一家机构为例,指出该机构仅通过前期宣传便吸引了数十名学员。此外,他还强调,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进行宣传至关重要。他们还提供招生运营方案,客户可以直接借鉴。还有一种方式,若不想投入过多,可以选择成为“头牛”(即招生代理),与其它机构合作,仅负责宣传和招生工作。
该业务员对培训机构的“推荐就业”业务表示,操作起来非常简便,“我们拥有覆盖全国的派单微信群,众多机构的负责人都在其中活跃。你只需加入群聊,将派单信息转发给学员,便算作是‘推荐’,而且这样在招生宣传时听起来也会更加悦耳”。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负责人李继宇强调,目前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政策制定未能跟上市场的迅猛发展,二是资本追求利润的驱动。他提醒广大学员,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务必核实其是否拥有中国民航局(CAAC)或行业协会(如AOPA)所颁发的培训资格认证。务必留意,有些机构可能涉嫌“挂靠资质”的问题,建议您直接访问官方网站核实资质的真实性,并要求该机构提供最新的资质文件。此外,那些同时拥有“培训”和“考点”两种资质的机构通常更具竞争力。
李继宇强调,培训机构的名声及其售后服务同样不可忽视。我们需要警惕那些“低价诱惑”,因为培训费用应当是公开且透明的。那些价格过低的机构很可能会减少课时或者隐藏额外费用,这最终会影响到学习成效。
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无人机驾驶执照与汽车驾驶执照相似,是对学员在基础理论、操控技巧以及系统应用能力方面的初步认可。然而,他着重指出,“获得驾照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复杂的空中交通环境”中,新手们必须格外小心地度过适应期。对于空域规则的理解、气象条件的判断、飞行器和通讯系统的状态评估,这些都极大地依赖于实际操作经验,而这些是仅仅通过执照培训难以全面传授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