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A股市场波动幅度较小,光伏产业整体呈现强劲走势,其中玻璃和硅料两个细分市场尤为抢眼。至收盘时,秀强股份(300160.SZ)、大烨智能(300670.SZ)股价均实现20%的涨停,大全能源(688303.SH)、艾能聚(834770.BJ)、东方日升(300118.SZ)、艾罗能源(688717.SH)、双良节能(600481.SH)、赛伍技术(603212.SH)、亿晶光电(600537.SH)、欧晶科技(001269.SZ)、福莱特(601865.SH)、通威股份(600438.SH)、亚玛顿(002623.SZ)等超过20只股票涨幅达到或超过10%,而晶澳科技(002459.SZ)、TCL中环(002129.SZ)、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行业的领军企业涨幅更是超过了4%。
澎湃新闻报道,今日光伏行业迎来久违的显著上涨,这一现象与近期高层会议传递出的重大政策信息和市场减产的消息密切相关。
在宏观领域,新华社报道称,于7月1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着重提出要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会议要求,集中精力解决关键和复杂问题,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进行整治,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流程,严格审查中标结果的公正性;此外,还需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活动,并强化招商引资信息的公开透明。
人民日报近期在头条位置刊登了金社平撰写的文章《破除“内卷”竞争,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指出了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领域的价格战现象。文章强调,要想打破“内卷”竞争,必须妥善处理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和企业行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行业加强自律,企业积极行动,综合整治“内卷”竞争,便能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已连续六个季度整体陷入亏损状态。业界普遍认为,重大会议的召开以及人民日报关于“反内卷”的表态,均显示出政策导向和监管信号的强化,这将有利于减轻当前的市场价格竞争压力,并为行业底部提供有力的支撑。
供应端清理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据上海有色网报道,近期光伏玻璃厂商集中探讨当前的供需冲突,大部分厂商计划从7月份开始减少产量以优化供应状况,预计减产幅度将达30%。一些厂商的库存已接近45天,面临即将爆仓的风险。在库存压力的影响下,玻璃价格开始下滑,并且持续下跌至成本以下,这成为了本轮光伏玻璃厂商减产的首要动因。
亚玛顿公司董事会秘书刘芹对外明确指出,关于减产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她透露,光伏玻璃产业确实出现了减产现象,而且产能淘汰的步伐正在加快。这样的调整对推动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光伏概念股午后迎来显著上涨,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的涨幅一度逼近涨停板,这一现象对光伏板块的股价上涨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在此带动下,硅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股价普遍大幅攀升。
反弹能否变反转?短暂狂欢过后,光伏行业距离全面脱困尚早。
近期,高盛对全球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拐点预测进行了下调,预计这一拐点可能要推迟到2026年下半年。原因在于,产能的退出需承受2至3年的财务亏损压力测试;市场需求增长与产能消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此外,技术、政策以及贸易环境等变动因素的调整速度较为缓慢。高盛进一步分析指出,高成本产能预计将从2025年起大规模退出市场,但要想实现完全出清,还需持续到2026年。
这已成为业界普遍的观点。澎湃新闻在SNEC展会上与众多光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时发现,业界对下半年装机需求的预期普遍较为悲观,尤其是第三季度。全球市场需求出现阶段性下降,电力价格体系面临全面改革,过剩产能的淘汰变得尤为困难,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寒冬的阴影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
光伏市场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逆转,还需观察更多政策的实施以及技术的进步这两方面的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