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你不可能不忧伤
徐悲鸿,《柳鹊图》。
《忆王孙·春词》
(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并非我对春天的记忆。不论是儿时还是今日,我的春天印象皆非如此。儿时,春天充满生机,宛如春天本身那般清新,嫩草破土而出,新叶悄然生长,鸟儿鸣声悦耳,甚至阳光照耀在身上,泥土的芳香,都洋溢着新鲜感。
成长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周围的世界逐渐显得陈旧,连我自身也在悄然老去,连那曾经的春天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尽管春天依旧如故,绿意盎然的草木依旧,鸟儿的歌声依旧悦耳动听,我目睹了这一切,也听见了这些,但内心早已没有了儿时那份单纯的喜悦。
我被自己的内心占据。
春日转瞬即逝,化作对往昔春光的追忆:那绿意盎然的草地,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婆婆纳碎花所散发的蓝紫色,炒蒜苗的独特香气,开阔明亮的麦田,夕阳的迟迟不落,清晨的丝丝凉意,夜晚的浓郁气息……
离开了那片心爱的田野,春天也随之远去,与天地万物的亲密接触也随之消失。四季不再只是歌谣中的四行诗,也不再是心中期待的美妙乐曲,甚至不再显得真实。四季变得模糊不清,不再呈现出它应有的模样。
李重元的《忆王孙》诗篇,以四季为题,每首诗由四行组成,宛如四幕回忆剧,在汉语的精髓中显现。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隐喻,指向某一广泛的主题。以春天的诗句“萋萋芳草忆王孙”为例,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一句之后,“芳草”二字便超越了其本意,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承载着远离故土、渴望归乡的动人故事。
春天,一个让人思念满溢的季节。李白的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描绘了那温柔的春风,它轻柔地吹拂着,既带有一丝甜蜜,又蕴含着忧伤,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远方的亲人。那茂盛的芳草,仿佛有着情感,既美丽动人,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所谓的‘王孙’或许并非真正的王孙,但这个词所蕴含的高贵气质,却似乎因她的思念而愈发凸显。我们不妨认为,正是这份思念,让她显得更加尊贵。每一个被深爱的人,在爱人的心中,都仿佛戴着一顶无形的王冠。”
杨柳依依,春日里的杨柳,才是真正的杨柳。刘禹锡在其乐府诗《杨柳枝》中写道:“长安街头的树木繁多,唯有那垂柳,牵动着离愁。”在古诗词中,提及的“杨柳”已不再单纯指代树木,它象征着别离,承载着无尽的情思。登上高楼远眺,柳枝轻拂着栏杆,姿态柔美却无力,徒增离愁别绪。耳边杜宇的鸣叫声声,宛如梦境中的悲啼,让人不忍心再去聆听。
这是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春天,同样也是古典爱情的象征,我们或许对其感到陌生。“黄昏将至,细雨轻敲梨花瓣,门深闭。”这样的场景,却是许多人曾经经历过的。春日黄昏,细雨连绵,庭院中一棵梨花在雨中显得格外娇嫩,在这昏暗的时刻,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宛如那扇紧闭的门。
永恒的夏日时光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夏日的尾声即将落幕。时光匆匆,仿佛镜头失焦,几日晴天,紧接着一场场雨,光影交织,变幻莫测,这便是当下的夏日景象。然而,我对此并无丝毫遗憾,正如春天一般,夏天也早已成为了遥远的回忆,那段属于童年的时光。
我们只看一次世界,那就是在童年,而后只剩下回忆。
这首夏曲,承载了我或许也有你的夏日记忆,那些懒散、绵长、不朽的时光。于我而言,夏天即是整个童年,漫长的暑假,炽热的阳光,蝉声喧嚣又静谧,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日子仿佛飘渺如置身仙境。
那时,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而世界亦未曾听闻我们的存在。我生活在简朴的事物之间,有一口井,一棵葡萄树,一片芹菜地,一片广阔的田野,一条流淌的河流,我的童年被贫困与幸福所环绕,宛如大地一般富饶。
午后阳光明媚,田野在热浪中微微颤动,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河流在梦幻中蒸腾着汗水,这便是夏天的景象,亦是夏天的尾声。环绕着绿蒲的水塘,是让人难以忘怀之地,“风蒲猎猎”,这词句恰似捕捉了我的心境。那些高耸而翠绿的蒲苇,犹如林立之戟,每当微风拂过,便发出猎猎声响。《诗经·泽陂》中言:“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夏日的池塘,怎能缺少蒲与荷的点缀?
记忆不仅被目睹,亦能被聆听,甚至能被嗅到。“雨后荷花香满园”,这样的诗句中,香气仿佛扑鼻而来。或许是在炎炎夏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过后,院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荷花与荷叶上,雨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荷风送来阵阵香气,竹叶上的露珠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当太阳落下,月亮升起,他在南亭池畔享受着凉爽,晚风轻轻吹拂,带来了荷花的芬芳。
蒲草与荷花,既洋溢着野性的气息,又显得温文尔雅。尤其是接下来的两句:“沉入水中的李子,浮在水面上的瓜,冰凉透心。竹制的床铺,闲暇时拿起针线,午后的梦境悠长。”在夏日的清晨,打一桶井水,把李子放入其中,若是购买西瓜,则将瓜放在篮中,用长绳悬挂于井底,待到午后享用,既清凉又不会觉得寒冷,既消除了烦闷又解了渴。
竹制方床,堪称夏日风情之最。在我家的庭院里,梧桐树荫下,每逢暑假,总会摆放一张竹方床。有几年的时间,我们用竹凉席替代,四邻好友来访,都能在此小憩片刻。夏日白昼漫长,午饭后需要稍作休息,女人们便会将手中的针线活暂时放下,然后在竹方床上享受一个悠闲的午睡时光。
轻轻拿起针线,午后的梦境悠长,“慵懒”的触感令人愉悦,那种疲倦,那种舒展,午后的时光宛如一场绵长的梦。
秋天,岁月忽然转向
元,盛懋《秋溪钓艇图》。
《忆王孙·秋词》
(宋)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
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随着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梧桐树的叶子率先开始飘落。尽管暑假尚未结束,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袭来,桐叶逐渐泛黄,突然间一片叶子坠落,那声音让人心有余悸。
一片叶子落下,便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天,一个充满哀愁的季节,它象征着缓慢而又迅速的离别。五代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在其《一叶落》一词中这样写道:“叶子飘落,珠箔轻卷,眼前的景色正显出凄凉。画楼之上,月影显得寒冷,西风吹拂着罗幕,吹拂着罗幕,往事在心中反复回荡。”他所吟咏的正是初秋的景象,景色荒凉,西风中的月影,一年的繁华已成为过往。
梧桐树叶飘落,寒风拂过身体,让人感到一阵凉意,时光仿佛瞬间转变。“若此刻无人拥有居所,便无需再筑新房。若此刻有人感到孤独,那么他将永远孤独。”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如此感叹,其语气中带着几分哀伤,表达出每当秋风起时,我们内心深处便会突然感受到岁月匆匆的紧迫感。
水畔芦苇绽放花朵,其色洁白似雪,随风轻轻摇曳,即便没有离别的愁绪,也让人感到淡淡的失落,平白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秋风飕飕,荻花飘零”,水边的芦苇丛中,每一滴露水都承载着秋天的气息。
秋夜月色皎洁,宛如明镜高挂天际,让人不禁感叹世间万象如梦幻泡影,自古至今,天地间仿佛未曾有任何变迁。王昌龄在《从军行》一诗中吟道:“边塞之愁纷繁复杂,难以尽述,唯有那高悬的秋月,照亮了绵延的长城。”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不过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尝试,无论战争的胜负,最终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明月斜照,独倚高楼,珠帘未挂,十二卷幕垂落。月色斜斜,似乎带着一丝倦意,夜已深沉。月光主动侵入,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而那倚楼之人,却提不起半点精神,宛如沉入无尽的梦境。至于十二珠帘,我不知其意,亦无意探究,只觉其音韵悠扬,华美动人。古典诗词中,诸如十二阑干、二十四桥,这些数字无需解释,一旦解释,便消磨了它们的音乐之美。
夜幕降临,遮蔽了天地,时光的轨迹也随之改变。我们日间所熟知的世界,在夜晚,尤其是在凄清的秋夜,仿佛已逝去。遥望远方,一盏孤灯,忽明忽暗,仿佛在尽力从黑暗中捞起那些记忆。倚靠楼台的人心知,那处正是古老的渡口。
冬天,雪野的空旷
清,程士镰《冬山雪居图》。
《忆王孙·冬词》
(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
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北方的冬季显得格外悠长。当农历十月来临,日间时光逐渐缩短。在一个寒冷的傍晚,首场雪花悄然而降。这场雪总是让人感到愉悦,它既温柔又充满生机,仿佛还带着一丝暖意,正式拉开了冬季的序幕。
这首冬日词作并未描绘雪花飘落,却描绘了雪停后的晴朗景象。红云随风消散,天际变得清澈明亮,雪地之中静谧无声。“天边孤雁几声鸣”,那孤雁的鸣叫,自遥远的天际传来,显得既遥远又空旷。叙述者身处室内,怀抱寒冷的被子,虽不愿聆听却清晰可辨,那孤雁的叫声仿佛是他内心深处的映照。
月色洒满雪地,显得既温柔又清冷,窗外的梅花,其瘦削的影子斜斜地映在窗纸上,勾勒出一幅别致的画面。在寒冷的冬夜,一切显得那么孤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了深深的井底。
李重元的生平资料相当匮乏,我们只知道他大概生活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擅长作词。不过,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总共只有四首,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对于一位诗人来说,他们的命运或许会名垂青史,或许只有几首诗或一首诗能流传于世,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被世人遗忘。
四季赞歌众多,李重元的《忆王孙》独树一帜,其意象凝练至极,超越了个人体验,将我们引领至古典的殿堂,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之中,既显古老韵味又充满新意。春之草木,夏之蒲草荷花,秋之荻花,冬之雪月,皆与我们情谊深厚,毫无距离。
这四首短小的诗歌,不仅重塑了我们的往昔,也许也预示了我们的前程。那些充满仪式感的诗句,宛如一串串咒语,将自然界中既真实又充满神秘感的万物展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了我们对这片土地上诗意栖息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