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地上一望无际的肥沃黑土之上,吉林宛如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的巨著,55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3项省级的非遗项目,宛如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其间,其中更有两项被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作的《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章,将于7月5日晚上8点钟,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正式亮相,并在央视频平台上进行全网独家首播。
本期节目由主持人龙洋带领,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歌手、演员张含韵共同参与。节目以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在节目中,观众将跟随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节奏,追寻长白山采参人的脚步,身临其境地感受吉菜灶台的烟火气息,体验匠人工坊铁花飞溅的瞬间,一同揭开吉林非遗的神秘面纱。
舞动长白:非遗中的民族韵律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袤的田野上,鼓声激昂,伽倻琴音悠扬,共同编织出一幅农耕文明的生动画卷。中国朝鲜族的农乐舞巧妙地融合了象帽舞、手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将稻作文化的精髓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舞者旋转跳跃的每一个动作之中。
国家级传承人金明春技艺高超,被誉为“象帽舞大王”,他曾经创下“30秒内挥舞32米双层彩带并完成44次跳跃”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节目中,他的弟子太永春勇敢地挑战了新的纪录,目标是在30秒内甩动33.4米的超长彩带,并完成44次或更多的跳跃。金明春在传承的道路上敢于突破,将武术的阳刚之美、芭蕾的柔美之韵以及街舞的活力之姿巧妙融合,他一心想要让这千年流传的农乐舞在现代舞台上重焕生机,以此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山林瑰宝:采参与炮制的千年智慧
哎呀!五品叶!动作要快!长白山采参的传统呼号历经千年,将观众引领至那古老的“放山”采参现场。在节目中,国家级传承人赵炳林手持特制的工具,生动展示着“拉帮”、“喊山”、“锁棒槌”以及“抬棒槌”等关键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
为了实现生态平衡与技艺传承,赵炳林早在七十年前便着手培育林下人参。他们耐心等待15年以上的生长期,这过程犹如匠人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生存理念。参农们模仿自然野生环境进行播种,坚持不使用农药,仅依赖自然的雨露滋养。
在人参加工技术领域,国家级传承人王俊良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慢工细活”:参体上的疤痕需保留以见证岁月的沉淀,而枣核艼的形成则需经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培育。他的家族技艺历经四代传承,不仅保留了人参的天然特性,还调整了药效,以适应多样化的医疗和健康需求。目前,人参香条、人参护肤品、人参精油等一系列相关产品的研发,使得这种山野珍品得以以“一物多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融入当代生活。
声动关东:阿里郎的时代变奏
阿里郎组合与卞英花在节目中巧妙地将传统仗鼓、伽倻琴与现代架子鼓、吉他的元素结合,运用民族与通俗的唱法,为经典之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已改编了超过十个版本,无论是电子音乐还是嘻哈风格,唯一不变的是那旋律中所蕴含的乡愁。”组合成员权赫如此表示,他们的专辑《阿里郎》作为内地组合首张海外发行的专辑,成功地将东方民谣的魅力传递给了全世界。
在“传承空间”这一平台上,82岁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花子向众人展示了朝鲜族颤音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技艺。时至今日,她所培养的弟子们已遍布于众多高等学府。在节目中,全花子与学生们的重逢,相隔18年之久的再次同台,80多位师生共同演绎的合唱,汇聚了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匠心造物:微刻与铁艺的极致追求
在古老的技艺传承图谱中,安图隋氏的铁器制作技艺生动展现了“刚柔并济”的工匠精神。作为省级传承人的隋进才,其杰作《熔冶游鳞》运用0.3毫米的超薄铁皮,精心锻造出40条栩栩如生的铁鱼,整件作品周身不见焊接痕迹,完全依靠高超的手工铆接技术成型。每一片鱼身都经过超过2000次的锤打,仿佛赋予了金属以生命的节奏。为了精确地观察鱼类的活动,他深入水产店,专心致志地进行了19年的速写练习。在明太鱼鳃部的雕刻过程中,每一平方厘米都需承受高达100次的密集敲打,使得原本冰冷的铁片仿佛拥有了呼吸的韵律。
其技艺之精妙,甚至对现代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车长客的铆工周晶辉,从古老的铁艺中汲取智慧,将手工铆接的技艺进行革新,并成功应用于CR450动车组的制造。他通过精确到1毫米的严格误差控制,让传统工艺与前沿工业技术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和谐共鸣。
在微观艺术的领域,彭氏微刻凭借“咫尺乾坤”的意境深深触动观者的心弦。在松花石砚台上精心雕刻的微雕文字,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了米粒,创作过程几乎如同“盲刻”。彭祖述,年届九十三岁,耗时十二年,完成了108方砚台的微刻作品。其中,《论语砚》这一作品,在硬度介于4至5度的石材上,雕刻了近两万字的内容,他独创的“一手握刀,一手推石”的技法,成功突破了材料物理属性的局限。彭沛之子在继承与革新中,运用82块松花石微刻出六十万字的《红楼梦》,巧妙地借助石材的天然纹理与故事情节相呼应,将原本冰冷的石头转变为承载文学经典的立体作品。
黑土生花:吉剧的传承与创新交响
东北黑土地孕育的吉剧,其根基深厚,以二人转为根基,广泛吸纳京剧、评剧等剧种的精华,塑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在“创新空间”这一舞台上,青年演员刘金和唐晓凤演绎的沉浸式戏剧《时迁盗帖》,打破了传统观演的界限,通过高超的矮子功、手绢功和生动的地方方言念白,充分展现了吉剧旺盛的生命力。
在“传承空间”中,国家级传承人安静芳向我们展示了吉剧丰富的文化内涵。吉剧融合了二人转的灵动交流与程式化的舞台表演,以及手绢道具的多样变化和群体接抛的精彩绝技,每一处都流露出吉剧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单人表演环节,手绢化身红毡、令旗、武器等,助力剧情的推进;而在集体表演时刻,手绢的传递与抛接间默契配合,将黑土地人民的豪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吉剧不仅致力于传承其深厚的传统根基,而且主动吸纳时代的新元素,不断讲述着充满生机的吉林故事,同时传递着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白山的茂密林海与查干湖的冰封湖面,农乐舞的激昂鼓点与阿里郎的悠扬歌声,共同构成了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斑斓画卷,宛如一面多面镜,映射出东北人民“尊天爱物、博采众长”的生存智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雄浑壮阔,有的精致深邃,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不断积淀与传承。它们不仅是吉林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创新发展的鲜活写照。如今,它们正以宽广的胸怀,描绘着“长白山与松花江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延续”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