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80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1个词条
01
近期阅读了《令人难以抗拒的实用日常经济学》一书中,涉及哈佛大学招生策略的那一章节,我顿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
“物以稀为贵”这一常言,不仅适用于商场中那些限量发售的球鞋,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择。
书中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哈佛大学完全有能力像众多其他学府那样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获取经济利益,但它却选择了一贯坚持,每年仅招收大约1600名学生。
2011年,哈佛大学的录取比例极低,仅为6.3%,意味着在众多优秀学子中,仅有6人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入学资格。
哈佛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保持稀缺性。
正如我那位从事珠宝评估的友人老周常言:“那些随处可见的物品,即便再怎么吸引人,其价值也并不高。”
哈佛对此有深刻理解,严格限制班级规模,人数不超过20人,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与杰出教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回想起大学时期选修的那门颇受欢迎的课程,教室里挤满了200名学生,教授很难将他们一一辨认。相较之下,隔壁进行小班授课的课程中,教授却能轻松地叫出每位学生的昵称。
对教育质量的执着追求,确保了哈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领域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审视那些盲目进行大规模招生的院校,它们虽在短期内增加了学费的收益,但伴随着教育质量的下滑,逐渐在社会上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与认可。
哈佛的挑选向我们揭示:真正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多少,而是取决于那些难以被模仿的优秀特质。
02
在当今社会,诱惑和压力无处不在,很多人因追求眼前利益或他人的赞许而丧失了自我。
社交媒体上,人们追逐相同的流行趋势;
职场上,员工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模式;
生活中,个体压抑独特性以求融入群体。
这种普遍存在的跟风心态虽然能够让人在短期内感到一种安全感,但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最为珍贵的代价——那就是个性与独特性。
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言:“若你试图讨好每一个人,你最终将发现,连自己也无法得到满足。”
的确,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跟风是本能,不跟风才是本事。
去年那款红极一时的“酱香拿铁”风靡一时,众多奶茶店纷纷效仿,竞相推出带有白酒的饮品,然而,位于小区门口的那家经营了十年的茶馆却依旧坚守传统,专心致志地制作着纯粹的茶饮。
老板说:"我家茶单十年没变过,要变也是往更传统里变。"
最终,当那些盲目追随潮流的人正将过期的原料丢弃之际,他的店铺却意外地吸引了更多的老顾客,客流量甚至提升了百分之三十。
投资界的巨擘巴菲特曾言:“当众人纷纷贪婪之际,我选择保持警惕;而当大家陷入恐慌之时,我却敢于展现出我的贪婪。”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众多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扩张,然而,巴菲特却坚守原则,对那些难以理解的科技类股票保持距离。
当时众多人对他嗤之以鼻,称他为“老古董”,然而泡沫破裂之际,他的伯克希尔公司却一跃成为最大的赢家。
03
这本书提到一个观点:稀缺性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诸多重大进展均源自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的个体:哥白尼坚信日心理论,乔布斯执着于触控屏手机的设计,马斯克则对电动车领域持续投入……
如果所有人都随大流,我们现在可能还相信地球是平的。
表妹的"反套路"求职经历就是个活例子。
在去年的毕业季,众人的简历上都笼统地标注了“精通Office”,然而她却独树一帜,在简历上特别注明了自己“擅长利用Excel制作菜谱”。
最终,我的表妹被一家食品企业选中,目前她专注于美食数据的分析工作,她的薪水比同年龄段的许多人都要高出很多。
小B,这位来自广告公司的部门主管,面对行业普遍采用的“996”工作制,他却毅然决然地坚守着双休日不加班的原则。
起初,老板频繁与他交流,但随后察觉到他们团队的人员流失率是全公司最低,而且项目完成的质量更是出类拔萃,这才最终停止了批评。
坚守原则往往并非易事,然而唯有抵制稀释,方能维持其本质的纯净;勇于与众不同,方能成为无可替代的存在。
阅读完这部著作,我顿悟到:坚守原则并非顽固不化,实则是对价值观念的深刻理解;坚持自我并非反叛常规,实则是对自身个性的坚定维护。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奢侈的或许并非是名牌香奈儿,而是拥有拒绝的胆量。
如同哈佛那些拒绝信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个“不扩张招生”的空间——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仅容纳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并且只做最真实的自己。
终究,在街头巷尾充斥着联名设计之时,亲手书写的名字显得尤为难得;而在众人竞相追逐关注度的当下,展现真实的自我则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品质。
在此层面上,经济学领域的稀缺性法则与现实生活中对个性的坚持,巧妙地实现了相互契合。
价值,永远属于那些知道自己是谁并敢于做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