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采访团探访李庄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
我来到大陆学习历史,初衷是想深入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分享给更多的人。此次随两岸媒体采访团至成都建川博物馆参观,我得以接触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这才意识到自己对抗战的认识过于肤浅。四川师范大学的台湾学生廖妤轩向记者表示,她期望更多台湾青年能够学习真实的抗战历史,共同铭记两岸的历史记忆。
2025年举办的“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近期举行,活动邀请了两岸抗战英雄的后裔、专注于抗战史研究的学者、两岸媒体的记者以及自媒体领域的博主,共计约40人。他们利用8天的时间,深入成都、自贡、宜宾、重庆等地,共同追溯和缅怀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
铭记抗战历史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340万川军战士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他们的人数众多,牺牲尤为惨烈,在全国范围内位居首位。尽管装备简陋,粮食弹药匮乏,身着草鞋单衣,川军一度被视为“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他们英勇顽强,投身于中国战场对日军的28次重大会战和战役,守护着全国五分之一的前线领土,赢得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在川军抗战纪念馆内,来自台岛的青年廖家兴站在“死”字旗帜的还原场景前,目光凝重,脚步停留。回溯至1937年,四川安县的青年王建堂毅然放下笔杆,投身军旅,他的父亲王者成特地赠送了一面旗帜,旗帜上正中书写着“死”字,旁边则题有:“不愿你在我的面前尽孝道,只愿你在民族大义上尽忠心。”
廖家兴自幼在台岛桃园眷村生活,目睹了许多怀念故土的外省老兵。他的祖父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讲述过许多两岸携手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廖家兴感慨地说,“死”字旗的故事让他深切体会到川军誓死捍卫国家的英勇精神,而台湾同胞也未曾停下反抗日本侵略的脚步,涌现出了李友邦等众多抗日将领。这一切都表明,抗日战争是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永远铭记。”他说。
在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不仅创下了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的全国最高纪录,而且在全国多数省市陷入敌手之际,承担了全国一半的财政负担。在抗日捐金活动中,四川自贡一地就募集到了超过1.2亿法币,这一数字在全国城市中独占鳌头,人均捐款更是高达500元,位居全国人均捐款之最。在自贡,无论男女老少,不论家境贫富,他们均乐意捐出自己的财物,以助力祖国更有效地抵御外敌,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实属令人敬佩。台岛自媒体人李东恩如是评价。
传承文化薪火
李庄民众曾以16字电文表达欢迎,内容为“同大迁川,李庄热忱欢迎,所需一切,地方全力提供”,在抗战时期,这通电文迎来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10余所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它们纷纷迁至李庄,共同构筑了一个以文化为支柱的抗战堡垒。自那时起,坐落在四川宜宾东部郊区的李庄小镇,这一在日军地图上难以寻觅的所在,与重庆、成都、昆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四大文化抗战核心区域。众多的大师和学者在此地投身学术,致力于科研,为国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1940年至1946年这段时间里,李庄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3000多人的小村庄,接纳了超过1.2万名的高校师生与科研工作者。当地居民不仅慷慨地将祠堂、庙宇和民房提供给学者们居住与办公,还自发组织起来,确保了物资的供应,并守护着这些文化人的日常生活。众多杰出学者和大师汇聚此地,他们即便身处物质贫瘠的环境中,也依然坚守学术追求,以救国为己任;他们穿梭于古老的宅院深巷和乡间小道,留下了不朽的风采。
国内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即便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追求学术,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守护,是对文化火种的延续。台岛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自忠学堂的创始人丘智贤表示,李庄的民众也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各项需求。这种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
傅斯年,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日后又成为了台岛大学的校长。漫步在李庄古镇,追寻傅斯年往昔的踪迹,台大毕业生丘智贤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感慨。“傅校长留下的校训是‘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今年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80周年纪念,同时也是台湾地区光复8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段两岸共同抵抗侵略的历史不应被忘记,我们必须长久地铭记并传承下去,以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深刻理解并感受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崇高伟大。
弘扬英烈精神
青山之下,忠魂永存,英名流传千古。在此次活动中,两岸媒体采访团抵达了重庆市北碚区的张自忠烈士陵园,以表达对抗日英雄的深切缅怀。1937年,全民族抗战正式拉开序幕,张自忠率领部队屡次击败日军。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他亲自指挥战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身负重伤,最终被敌军重重包围,身中多弹,英勇捐躯,年仅49岁。张自忠将军在遗言中言道:“我奋战至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均无遗憾。”
祖父因官职显赫、影响力巨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浓重的一笔,张自忠这位抗日英雄的名字被世人铭记。张庆成将军的孙子如此告诉采访团,然而,我们绝不能忘记,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无数的中国军人和民众英勇牺牲。“其中很多人,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名字,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安葬之地。”在我内心深处,他们和我的祖父一样,都是支撑中华民族的坚强柱石。”张庆成如此表达。
张自忠将军面对生死,始终坚守信念,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与民族气节。苑举正教授在台岛大学哲学系强调,我们必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为何张自忠将军和抗战历史如此重要,以及为何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当年在日本的殖民统治时期,我父亲等众多台岛同胞牢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大陆投身抗战,人数多达数万。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早日让台岛回归祖国的怀抱。台岛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会长萧开平曾这样讲述,他的高祖父萧光明在1895年便组织乡勇抵抗侵略的日军,并最终英勇牺牲。萧道应的父亲历经波折,最终抵达广东,投身于由台岛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儿子丘念台所带领的“东区服务队”。这一家族的抗日传说,成为了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典范,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作战,直至最终取得胜利。
铭记抗战,旨在缅怀我们的根脉所在,亦是为了洞悉我们的未来方向。萧开平表示,台湾岛上约三十个抗日世家共同组建了协进会,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弘扬先辈的抗日精神,确保台湾年轻一代不忘那段感人肺腑的历史,并且深刻体会几代台湾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本报记者 张盼 撰文并摄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3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