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毗邻上党盆地的西侧。该县享有“中国青椒之乡”的美誉。经过专家的考证,长子县不仅是古代丹朱的封地,也是精卫的故里,还是西燕的古都。县名“长子”源于尧王的长子丹朱在此受封。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7月,长子县荣获联合国认证,成为中国“千年古县”。
春秋时期,长子县建成了周长达20公里的“厚完雄天下”的城池,成为上党地区的第一大城。历经春秋至西汉的四百多年,长子县始终是上党郡的治所。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它又成为了西燕帝国的首都。
法兴寺
后凉神鼎元年,即公元401年,这座寺庙的建造便已开始。到了唐高祖咸亨四年,即673年,高祖的第十三子郑惠王捐赠了三千卷佛经,并建造了一座石质舍利塔。次年,即674年,寺庙更名为“广德寺”。唐大历八年,即773年,又增建了一座燃灯石塔。到了宋元丰四年,即1081年,寺庙进行了重建,并增设了十二圆觉菩萨殿,同时改名为“法兴寺”。历经元、明、清三朝,寺庙多次修缮。该寺庙位于北方,朝向南方,整体规模较小,其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依次为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以及后殿。
碧云寺
在长子县城西北方向大约十多里的地方,坐落着小张村,其创建的具体时间尚不明确。该寺院朝向为北面朝南,整体布局为一进院落。目前保留有正殿以及东西两侧的厢房,整体占地面积约为465平方米。碧云寺由上院、中院和下院三个部分组成。
绿意盎然,即是碧色。庙院下院中,有一棵古槐,高达五丈有余,树干粗壮,需十四人手拉手方能围抱。春华秋实,这棵槐树终年绿叶葱葱,遮蔽了天空与阳光。中院里,五株巨柏傲然挺立,苍翠欲滴,四季常青。所谓云,是指庙宇的建筑结构布局精密,风格古朴。远观之,整座庙宇宛如繁体“云”字,形态各异。正殿之上有一横如云,指引路径的石阶则似雨中的一竖,地藏殿与西侧的厢房构成了雨中的另一竖;上院矮墙、东侧的关圣殿及厢房连成雨中的横折竖;引路两侧的四棵巨柏散布成雨中的四个点;中院南侧石阶东侧的巨柏代表云的一点;中院南侧的矮墙则是云之点下的一横;下院西侧的送子观音殿、舞台和耳房形成云之横下的撇折;庙门则是云的最后一笔点。这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体“云”字,凝神细观这匠心独运的杰作,我对我国古代先贤的非凡创意由衷地赞叹不已。
崔府君庙大殿
自唐朝始,历经宋元,直至明清时期,在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泽州地区,民间广泛存在一种独特的庙宇,名为“崔府君庙”。这种庙宇在其他地方极为罕见,其背后的故事和缘由,现今鲜为人知。所谓的“崔府君”,其真实姓名为崔珏,字元靖,是隋朝末年至唐朝初年,来自乐平(今山西昔阳)的人。在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崔元靖担任长子县令,他在任期间秉持公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一时间声名远播,威震四方。崔珏曾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长子县令,然而在百年之后的“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李隆基竟然在梦中重逢了他。梦醒之后,唐玄宗立刻下旨,将百年前的崔珏追封为“显圣护国嘉应侯”。这或许正是晋东南地区为何遍布“崔府君庙”的原因所在。
崇庆寺
崇庆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南北朝向,千佛殿位于北侧,卧佛殿坐落在东侧,而三大士及十八罗汉殿则位于西侧,天王殿在南端。寺的东南方向设有入口,入口东侧建有关帝殿,西北侧则是十帝阎君殿,西南侧则是给孤长者殿,东侧的小院则是禅房。
崇庆寺的建造始于北宋时期的大中祥符九年,即1016年。到了宋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寺内的塑像已经全部完成。明清两代,该寺都经历了扩建和修缮。根据清嘉庆三年所立碑文记载,千佛殿位于北面,卧佛殿位于东面,大士殿位于西面,天王殿则位于南面。目前寺内的建筑布局与碑文所描述的总体上是一致的。
中漳伏羲庙
中漳村地处长子县城东侧十公里处,保留有正殿、朵殿、献殿以及两侧厢房等建筑群。正殿为三间四椽,呈现出元代的建筑风格,而其余建筑则均为清代所增建。据推测,中漳伏羲庙的正殿在明清时期的修缮过程中,整体被抬高了,从前檐的石柱上可以观察到其上部连接处高达一米有余,使得这座仅有三间的小殿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韩坊尧王庙
在长子县大堡头镇的韩坊村,如今仅剩一座正殿,这是一座金代时期的建筑。尧王庙的正殿,其面宽为三间,进深达到六椽,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式。殿内的檐柱和内柱均采用四棱抹角石柱,柱子之间通过普拍方过柱出头相交,没有补间铺作。前檐柱头的铺作采用了五铺作双假昂,第二跳使用了插昂,而后檐及两山柱头的铺作则是五铺作单抄单假昂,前檐转角处则采用了昂式耍头。
韩坊尧王庙的正殿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其前檐屋顶已大面积坍塌,前槽乳栿因长期淋雨而严重腐朽,后檐屋顶亦出现较大面积的坍塌,露天部分明显。殿顶多处出现渗水现象,而殿内原本的晚清风格壁画几乎损失殆尽长子县是谁的封地,这座大殿迫切需要得到修缮。
布村玉皇庙
中轴线上至今仍存有舞楼、献殿、前殿、后殿以及众多朵殿和两厢等建筑。布村玉皇庙内并未找到能够确切判定年代的碑刻或题记,因此所有建筑都需依据其建筑风格来推测建造时间。据推测,后殿始建于金代,后殿东侧的朵殿则属于元代建筑,而献殿、舞楼以及两厢等则均为清至民国时期所建。庙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是前殿,据推断其应为唐代建筑,其建造时间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的时期。
大中汉三嵕庙
坐落于长子县西部8公里处的大中汉村。大中汉三嵕庙的元代主体殿堂出现严重渗漏,梁上布满了泥水斑痕,两侧山墙上的壁画亦面临雨水侵蚀之害。木质结构建筑渗水问题,即便暂时不会倒塌,也将显著缩短其使用寿命,亟需在损失扩大前采取修缮措施。此外,此地亦是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外景拍摄地之一。
前万户汤王庙
年代不明确,目前所存正殿乃元代所建,其余部分均为清代所筑。在中轴线上,坐落着大殿,其两侧分别有东、西耳殿和东、西配殿。汤王庙曾为粮库所有,现已被废弃,内堆满了杂物。正殿存在较多渗漏问题,且部分配殿已经坍塌。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该单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时间尚不明确,但经过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的修缮。目前所见的正殿是金代时期的建筑风格,而其他建筑则属于清代。在霍护国灵贶王庙的中轴线上长子县是谁的封地,可以找到献殿和正殿,其中献殿内保存有2通石碑。
义合三教堂
该庙的建造时间尚无确切记载,目前所见的正殿是金朝时期的建筑遗迹,中殿则是明代的遗存,而东、西两侧的耳殿则是清代的建筑风格,厢房则是后来新建的。沿着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的是中殿和正殿,而在其东西两侧则分布着耳殿。
西旺墓群
长子县南漳镇西旺村东北侧,有一片墓地,其北部地势较高,南部则相对较低,东西方向长度约为400米,南北宽度约为250米,整体占地面积大约为10万平方米。在1995年的文物普查过程中,人们在断崖处发现了四座长方形的土坑墓,这些墓穴的填土为五花土。经过专家的考察,这些墓穴被认定为殷周时期的古墓群。
文庙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开始建造。历经元、明、清三朝,均有修缮之举。目前保存的建筑中,大成殿仍保留着元代的风格,其余部分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庙面向南方,位于街道旁,整体布局为两进院落。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成门、大成殿和明伦堂,两侧则分布着厢房、配殿等设施,占地面积达到2700平方米。大成殿坐落于文庙的正中央,其面宽为五间,纵深为三间,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装饰以琉璃瓦脊,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这些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长子木化石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分布着木化石群落。目前已有超过90株木化石露出地表,而未露出地面的木化石正在进一步探测中。在这些木化石中,最粗的一株直径达到了1.24米,是北京中山公园内存放的化石树的四倍之长;最细的一株直径为0.35米,而树身最长的一株达到了14米。通过分析木化石的生成地质层位及其地质构造,我们得知这种木化石是在约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归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范畴。它和北京长城木化石展览馆中展出的木化石具有相同的历史时期,属于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品种,实为世间罕见。
长子大青椒
长子大青椒因其果实硕大、肉质饱满、颜色鲜亮、耐储存且便于运输等特性,深受商家和顾客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一甜椒”,并作为一项知名的地域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青椒种植基地。
长子凉粉
这种小吃以绿豆粉为原料,是夏季常见的食品。《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绿豆制成的凉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痛疽疮肿、烫伤、跌打损伤,同时还能解除热病、药毒、酒食之毒。至于“凉粉”这一名称的起源,是哪个朝代、哪一年、哪一月,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考证结果。
长子炒饼
自清朝光绪时期起,便在晋、冀、鲁、豫等地广为流传。这种美食以其柔滑的口感和清新的香气而著称,深受上党人民的喜爱。不仅如此,即便外地人士来长子处理事务,也会特意品尝一番,以享受这份口福之乐。
上党铜器
历史悠久,涵盖了餐饮器具、乐器和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在北京故宫的东长廊与西长廊,可以见到排列有序、直径超过1米的鎏金铜缸,这些缸被誉为国宝,它们是由潞城的铜匠精心冶炼和铸造而成的。长子县的铜乐器制作技艺拥有超过600年的历史,该县在全国铜乐器制造业中占据八大产地之一的地位。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