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文创产品引起了争议,遭到了批评,认为其“不尊重历史”和“过度消费苦难”。
先前,有网民在购买上海博物馆推出的“蝠桃瓶”冰箱贴后表示,该文物曾漂泊海外,并对其在海外收藏者手中遭受的磨难进行了描述:将瓶底开孔制作成花瓶台灯(实际上并未开孔),上海博物馆将这件流失的文物制作成冰箱贴、保温杯、台灯等文创产品,此举被视为对历史的亵渎。
上博以蝠桃纹橄榄瓶为原型开发了很多文创
这则批评再次被某些媒体转载至视频网站,伴随着快速闪动的字幕、激昂的背景音乐以及情绪的渲染,部分网友接受了指控中的论点——认为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来利用文物是不尊重历史的行为。
2002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元之巨资,在拍卖会上购得了“蝠桃瓶”,并将其慷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自那时起,便开始设计并销售各式各样的“瓷瓶台灯”,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悠久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百年的近现代史,实为民族遭受屈辱的篇章。众多著名古迹,诸如无数名胜,曾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与羞辱,无数文物精品亦流失海外。然而,这能否意味着,长城、故宫等历史见证苦难的场所,便应被现代人远离?
铭记历史是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绝不应将束缚加诸于国人自身,轻易提及某处古迹曾遭受侵略者的践踏,从而限制对其的欣赏与运用;某件文物被视为“历史伤痕”,不容许进行二次创作,这种做法是以“尊重历史”为幌子,对舆论进行绑架。
每一件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背后都蕴藏着令人震撼的。其中,诸如《中秋帖》、《伯远帖》以及韩滉的《五牛图卷》等珍贵艺术品,还有那赫赫有名的圆明园兽首,都已被转化为文创产品,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这些举措,无疑是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目标的关键途径。
由于这些文物系从海外回流,它们成为了“历史苦难”的见证;加之这些文物身上烙有“历史苦难”的痕迹,因此,我们中国人便无法对其进行开发与鉴赏。这种“塌方式的逻辑”并未真正保护文物,反而给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而且,近年来,“文物回归”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上升的显著标志。美国相关部门已向我国归还了38件文物艺术品,西周时期的丰邢叔簋得以找回,圆明园的7根石柱也重返故土……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共计有48批次的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重返祖国怀抱。
流失的文物承载着我国往昔的艰辛历史,目前,外交声明、法律追讨、国际配合、商界捐赠、民间意见等多种途径正齐心协力,共同铺展国宝回归的路径。文物回归不仅代表着一段“痛史”,更映照出我国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因此,我们不应将文物回归局限于“悲情”的局限情感里。
特别是,在当前传播环境中,由于流量效应、情绪化传播以及极端表达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基本常识很容易被误导。将文物制作成文创产品,又怎么会等同于对历史的轻视呢?不迎合偏激观点,偏激思想便无法左右流量;不依赖流量,我们便无需对常识保持过分谨慎。让我们携手保护文物,共同欣赏其独特魅力,而非利用文物之名引发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