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到的观点是,那些能够长久维系的关系,并非依赖于深厚的情感,亦非源于巨大的奉献,而是源于微少的争执,微少的强迫他人,以及大量的包容与许可。
我深信不疑,不论是亲密的伴侣关系、深厚的友情,亦或是亲密的亲子关系,真正优质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单方面的付出之上,而是源自于我们能够真实地洞察对方,洞悉对方,敬重对方的见解与需求,以及接纳并包容彼此之间的不同。
所谓“爱就是接纳你的本真,而非强求你成为我所期望的模样”。在人生的多数时刻,我们需坚守自我立场,然而,去爱一个人,却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之上。
好的关系
是有亲密,也有彼此独立
有人说,一段好的关系,会让人感到舒服,却又“不那么舒服”。
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自在的感觉,这源于我们得以坦诚地表达自我;相反,若感到不那么自在,那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时刻留意,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有时,爱情的笼罩使我们视线模糊。例如,有些父母渴望子女能实现他们未竟的梦想,有些人希望伴侣在方方面面都能与自己高度契合,而朋友之间偶尔也会出现以“为你着想”为借口,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的情形。
纪伯伦曾言:“你们的子女,非你们所生,乃‘生命’对自身之渴望所孕育的后代。”此语不仅道出了亲子间的联系,亦适用于各类关系。因为优质的关系,总在交融与分离之间,我们在享受共同点的同时,亦应珍视彼此的不同之处。
我们有时会试图让对方让步,使其屈服,这实则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愿望、需求、价值观等强加于对方。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需求纯粹是个人的,并非他人的;这些需求和愿望源自我们自身,而非他人。
我们要明确区分哪些事务是自己应当负责的,哪些问题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共同商讨。同样地,在他人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也应思考:我们是否应当承担起满足他人需求的责任?
或许在某个时刻,出于情感,人们会心甘情愿地将他人的愿望当作自己的,然而,我们还需明白,这并非天经地义,而是爱情在心中施加的一层滤镜。然而,有时这种愿望也会被拒绝,这是我们的权利。此时,你也应当明白,这种拒绝并非源于不爱。
亲密感能够使我们的界限变得模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界限的消失就是理想的状态,因为优质的关系往往都包含着各自独立的成分。
所谓真爱,便是放手而不束缚,赞美而不挑剔,扶持而不轻视……如此,方能实现真正的相知与相互滋养。
好的关系
是正视彼此的差异
尽管我们常说“和谐的关系往往伴随着较少的争执和抵触”,然而,在一段真正和谐的关系中,并非完全没有争执,关键在于我们需积极洞察争执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在事后进行反思,不断寻求改进,最终实现和解。
面对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我们不应感到恐惧,应当坚信稳固的纽带能够经受住矛盾的洗礼。单纯地迁就并非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情绪的不当积聚,对自己感受的忽视,以及对交流的回避。
我们的追求并非在于消除或忽视人际交往中不协调的部分,而是致力于增强日常的感知能力,确保信息的流畅交流,避免情绪累积至临界点,最终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双方的成长。
个体均有各自的界限,而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实则可视作双方边界受到考验、自我反思与重塑的历程。面对这一现象,你需要勇敢面对,洞察双方的真实需求,主动进行交流,并对关系进行恰当的调整。
接纳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我认可你拥有与我相异的权利,我珍视你独特的生存方式,不会将自己的准则强加于你”。接纳构筑了关系中的安全感,使得双方如同猫咪向信赖之人展示柔软的腹部一般,能够放下防备,展露脆弱,从而实现真正的亲密。
关系的深度并非仅体现在外在的和睦,更在于在差异中保持共处的力量。我们应当如同欣赏彼此的相似之处一般,关注那些相异的部分,接纳冲突的出现,并借助这些冲突让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写在最后
一段美好的关系,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相似之处的多少,更在于如何妥善处理那些存在差异的部分——既不与之对抗、试图消除,也不选择忽视、躲避,而是选择直面,进行交流,在认可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探寻最佳的相处之道。
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所描绘:“我愿成为你身边的一棵木棉,与你并肩而立,如同树的形象。我的根深扎于大地,我的叶儿轻触云端。每当微风拂过,我们便相互致以问候。”
正如某句话所提及,“我们此生所追求的,并非是那个与自己完美无缺相匹配的‘另一个自我’,而是在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后,仍旧能够以温柔的态度陪伴在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