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传来消息,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柴人杰教授与多家机构合作,在《自然·医学》这一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效果。该院强调,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显著指导意义,并且有望为全球数百万患有遗传性耳聋的人们带来重获“聆听世界”的契机。
直击病因,给耳朵“换个好基因”
此次研究聚焦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第九型(DFNB9),该病由耳畸蛋白(OTOF)基因的突变引起。人的内耳中存在一种名为毛细胞的“声音接收器”,而OTOF基因则是负责合成这些接收器上至关重要的“突触囊泡”,这些囊泡在声音信号的传递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若该基因发生变异,耳朵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将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导致患者遭受严重乃至极严重的听力下降。
在此之前,针对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安装人工耳蜗。然而,人工耳蜗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声音转换器”,它只能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来刺激听觉神经,这导致在音质上存在失真,且在嘈杂的环境中识别声音变得尤为困难,因此患者难以享受到自然的听觉体验。
与人工耳蜗技术有所区别,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的方法在于“直击问题核心”:通过将AAV充当“基因输送工具”,将健康的OTOF基因精确地输送到内耳的毛细胞中,进而修复受损的突触,确保声音信号能够顺畅地传递。
10 名跨年龄段患者试验全年龄段有效
在前期的研究阶段,柴人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便与合作伙伴们一道,对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幼龄儿童进行了该疗法的安全性测试,并发现部分患儿听力得到了显著改善,接近正常水平。尽管如此,一些核心的科学疑问尚未得到解答:该疗法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是否同样有效?是否存在一个最适宜的治疗年龄范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柴人杰教授的团队在国内开展了多中心临床试验,参与的医疗机构包括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即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以及宁波市第二医院。此次试验首次将青少年和成人纳入受试者范围,共招募了10名1.5至23.9岁的OTOF相关耳聋患者,年龄跨度涵盖幼儿、青少年和成人。经过12个月的持续跟踪观察,研究团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该疗法安全性高,不良影响微乎其微。在一年时间里,患者仅遭遇162起轻微的不适反应,例如注射区域的不适,并未出现任何严重副作用,从而验证了该疗法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
患者听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治疗前的平均阈值高达106分贝(类似于电锯的噪音),而治疗后仅需52分贝(相当于日常对话的音量)就能清晰听见。治疗初期,就有62%的患者听力改善,青少年患者的听力平均提高了46分贝,成人患者则提升了36分贝,更有两名患者达到了接近正常人的言语理解水平。即便患者已经年满23岁,成为成年人,他们依然有可能通过治疗手段恢复到能够进行清晰交流的状态。
5至8岁年龄段被视为“治疗黄金期”。研究还揭示了另一关键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在治疗中获得了最显著的成效。与1至5岁的婴幼儿、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相比,这一年龄段的病人在多个听力评估指标上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听力提升。这一看似违背常理的临床观察令人感到惊讶——从理论上讲,早期保持的内耳完整性与功能本应预示着更佳的治疗效果,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处理恢复声音的能力似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至于背后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
基因疗法让遗传性耳聋患者重获新 “声”
专家向记者透露,首先,基因疗法对听觉系统的“原始构造”进行了修复,从而使得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真实的声音感受。其次,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同样能够借助这一治疗方法来提升听力,打破了“仅限于幼儿可治疗”的传统观念。此外,临床研究发现,5至8岁之间可能是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期,这一发现为医生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支持,使得干预措施更加精确,治疗效果得到最大化。总体而言,该研究的关键成果不仅拓宽了DFNB9基因治疗的适用时间范围,同时明确了治疗的最优年龄段,这对于指导临床干预的时机和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不仅为DFNB9型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表明我国在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展望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遗传性疾病能够通过“基因疗法”得到治愈,从而让更多的患者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总台记者 景明,通讯员 程守勤,监制 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