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在创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后,声名狼藉,反观郁达夫凭借《沉沦》却赢得了文化界的广泛支持,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某种无形的力量,它悄然影响着舆论的走向。在最新著作《漫长的革命》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会长朱国华并未局限于对作品的解析,而是亲自踏入文学事件的现场,力图从“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探寻那隐藏在背后的无形力量。
近期,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的“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论坛以及《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新书发布会上,该校教授程金城指出,“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这一议题,是致力于打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独立知识体系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命题。在众多人文学科中,文艺学因其独特的跨文化和跨领域特性,其原创性的价值和难度显得尤为突出。朱国华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对学术原创的历史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并对未来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他对于学术原创的核心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对学术原创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细致且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富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这些阐释不仅具有引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他对“文艺学的中国生产”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及对于“文学与思想实验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漫长的革命》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上编聚焦于“文艺学反思”,这一部分不仅对文艺学教材的重建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知识体系的性质演变进行了剖析,同时还涉及了文艺学的本土化进程及其对未来的展望。以郁达夫的《沉沦》、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刘海粟的“模特儿”事件以及鲁迅的《伤逝》作为研究对象,中编对文学现象、艺术事件以及思想实验进行了深入阐释。下编访谈深入文学领域,集中呈现了朱国华及其同代学者对中国学术原创未来的真挚愿景:我们亟需一场持久的变革,目前我们所从事的,是为后世搭建阶梯或铺设道路,积累学术资源,将西方理论本土化,这是我们需持续努力的方向。
《漫长的革命》内页
朱国华在其新书后记中坦诚地指出,书中收录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理论的困惑,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些文章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当前文学研究,尤其是文艺学领域的批评,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人文学科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深切忧虑。在个案研究中,他深入探讨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研究对象中的文学作品,其存在具体且独树一帜。他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研究揭示文学的普遍意义或价值,以及如何将文学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有效衔接。
朱国华在新书发布会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副社长兼评论家李伟在谈话中指出,《漫长的革命》不仅是一部深入理论探讨的著作,还兼具有诙谐对话和实际行动的特点。朱国华不仅与我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领域的诸多大家进行了交流,还与当代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为关键的是,他与广大读者进行了互动。他着重指出,必须将西方的杰出理论本土化,同时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并认为这一古老文化的重塑与重生,是一场历时漫长的变革,而这正是学者与出版工作者肩负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