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如今,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文章或演讲的篇幅不断增长,仿佛只有通过冗长的论述和夸夸其谈,才能展现个人的权威与学识,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与尊敬。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并非那些冗长而复杂的空话,而是那些用简洁的故事和朴实的语言来揭示事物本质、传达深刻道理和真挚情感的叙述。“至简之道”“无声之音”,不仅蕴含着古代哲学的智慧核心,更是当代人们追求清新文风、摒弃冗长文辞的重要指南。
“大道至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自古以来,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流传,始终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抒发情感的重要使命。一个简单的故事,凭借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和接纳。它还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力与思考,迅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以小溪汇聚成河,河流最终融入大海的历程,足以阐述团结协作的极端重要性;而“渔夫与金鱼”的寓言,揭示了人性的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至高无上;“薛定谔的猫”这一故事,则有助于大众领悟到量子力学的复杂与深邃。
“大音希声”之意在于,朴素的言辞能够传达真挚的情感。这种自然、平实、朴素的语言,因其未经修饰的特点,就像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清晰的目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常常能够深刻地表达思想,让人感到亲切。金代诗人元好问对此赞誉有加:“一句天然永流传,摒弃浮华现真纯。”在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将朴素与自然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学境界。以陶渊明的诗作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未经任何修饰,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尽管缺乏华丽的辞藻,但朴素的语言却凭借其真诚与坦率,能够直抵人心,拥有着不可忽视的感染力。
从“长假空”向“短实新”的文风转变,或许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文风。通过以简洁的故事来取代空洞的大话,用朴实的言辞来替换冗长的空谈,以及运用新颖的风格来摒弃陈词滥调,或许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