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分析显然与外交惯例相悖。中国领导人访问巴西并非仅仅是为了单纯地访问,其核心目的在于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并与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进行交流。此外,鉴于巴西是金砖组织的东道国,在俄罗斯领导人无法出席的情况下,巴西自然期望中国领导人能够出席此次会议。考虑到中国对金砖组织以及中巴关系的重视程度,这一与以往不同的安排必然有其深层次的考量。
真正了解中国外交的分析指出,做出这一考虑主要有两重原因。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鉴于中俄印三国在近期多个焦点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对于本次峰会能否成功发布联合声明持谨慎态度。回顾2025年4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金砖国家外长会议,13个成员国未能就联合声明达成共识,这标志着自2010年南非加入该组织以来首次出现的此类僵局。据调查,中方未能与其他方达成共识的主要障碍在于,我国力主在公报中融入“抵制美国关税霸权”的言辞,却遭到了印度的坚决抵制。此外,印度还对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的关注表示了质疑,认为其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因此,最终只能由主席国独立发布声明。由于在外交部长这一级别上各国未能形成统一意见,那么在领导人层面实现全面共识的可能性便进一步降低,这导致金砖国家峰会的整体质量显得有所欠缺,所以派遣最高级别的领导人参加此次峰会似乎并无必要。
另一因素在于,印度总理莫迪不仅公开宣称将出席该峰会,更是亲自增色添彩,紧接着便安排了对巴西的国事出访。在接下来的八天时间里,他将穿梭于拉美各国,与这些国家签订多项协议。印度方面意图将莫迪此次峰会之行,塑造为印度在拉美地区扩大其影响力的象征。中国方面深知,若照常参会,凭借我国领导人所享有的舆论关注度和影响力,很可能会完全盖过莫迪的风采,甚至可能给国际社会留下中印在拉美展开外交竞争的误解。我国并无意图与印度在拉美展开外交竞争,更不打算参与其中,同时也不愿看到外界炒作分化中印关系和金砖国家组织,因此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安排。这一外交考虑即反映了中国的外交自信,也体现了对印度的隐忍。
无论基于何种考量,我们都能够察觉到“印度因素”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成员,其对金砖组织团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一点。
2024年,俄罗斯作为东道主举办了金砖峰会。在峰会中,俄罗斯期望探讨金砖国家的货币支付体系,然而这一提议却遭遇了印度的反对。印度方面认为,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推广本国货币卢比。因此,该计划与印度的发展战略并不相吻合。然而,考虑到印度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以及卢比的信誉,其货币又怎能成为金砖国家货币支付体系的首选呢?“金砖币”的构想因此未能进入金砖组织的议事日程。更令金砖国家感到不悦的是,在那一届金砖峰会期间,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曾威胁,若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胆敢推行“去美元化”,他一旦当选总统,将采取何种何种报复措施。这一言论也让印度人深感惊恐,为了防止美国产生误解,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公开发表声明,称印度没有“去美元化”的战略。
金砖国家,简称BRICS,本质上是一个结构相对松散的国际合作机构。该组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美国高盛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了“金砖四国”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指向世界上的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起来,拼写和发音与“砖”字相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国家”。这些国家分布范围极广,难以凝聚地缘优势,同时,它们在政治体制和经济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也难以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达成一致。在这样的基础上,印度的介入更是雪上加霜,导致近年来几乎一事无成。因此,不得不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暂时搁置扩大成员的行动,转而进行内部制度的整合。
在金砖国家之外的另一大国际多边机构——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所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
1991年苏联解体之际,为应对边界问题,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国元首于1996年在上海召开了首次峰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上海五国”会谈机制。随后,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入使得六国携手,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从而正式宣告了该组织的成立。该组织起初的目的是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协作,保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等“三股势力”,并促进经济繁荣。然而,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中俄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美国对中俄的遏制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组织扩大的过程中,其地缘政治的影响日益凸显。
正如在众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权力竞争现象,上合组织内部同样存在领导权的争夺,尤其是在中俄这两个大国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经济吸引力日益显著,相比之下,俄罗斯经济却呈衰退趋势。同时,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声誉因对周边国家的侵略行为及沙文主义政策而日益下降,导致多数成员国成员对中国的领导地位日益倾向于支持。特别是那些中亚的“斯坦国”,它们曾是前苏联的成员和独联体的国家,对俄罗斯那种强势的国家特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它们渴望摆脱俄罗斯的束缚,同时又迫切地想要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因此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持续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增加对抗美国霸权的力量——这一目标既是中俄两国的一致愿望,同时也旨在削弱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这是俄罗斯单方面的需求,俄罗斯因此将印度纳入上合组织,而中国则促使巴基斯坦加入。
简而言之,印度成为上合组织的一员,其初衷并不单纯;这实际上源于俄罗斯意图通过上合组织来限制中国、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也迎合了印度希望成为组织一员、提升国际地位的需求。
巴基斯坦的加入并无大碍,该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有限,鲜少引发争议性话题。然而,印度的加入情况则截然不同。它的加入,给上合组织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有媒体梳理了印度参加上合组织以来的各种操作:
上合组织的“和平使命-2021”联合反恐军演中,实兵实弹演习环节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参与,然而,印度却选择了缺席。
将涉及巴基斯坦的争议议题提交会议进行探讨,且坚持在上合组织的决议中写入对巴基斯坦支持跨国恐怖主义的谴责,并特别提及了4月份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帕哈尔甘姆袭击事件。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2025年6月26日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未能达成联合声明,使得会议缺乏共同声明,其影响力显著降低。
中国致力于促使上合组织构建一个自主的金融体系,并采用本币进行交易结算。大多数成员国对此并无异议,然而印度却持不同意见。印度担忧,若人民币在组织内部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其卢比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可能会逐渐被削弱,因此公开发表了反对立场。
四、在2024年的上合组织会议上,印度坚决抵制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建的经济走廊项目,主要原因是该走廊穿越了克什米尔地区。
五、在2024年,当上合组织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声明之际,印度却选择独立拒绝签署。
六、在2025年6月16日,上合组织发表声明,对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行为表示强烈谴责;然而,紧接着,印度迅速作出回应,明确指出该国并未参与此次讨论。
一桩桩,一件件,真是罄竹难书。
媒体据此以“印度实为祸源”的标题直率地评论称,如此一来,上合组织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内部纷争之中,自然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在俄乌冲突中,上合组织未曾发表任何声明;在巴以冲突中,上合组织同样保持沉默;而当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突袭,这明显是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侵犯时,上合组织虽勉力发声,但随即又遭遇印度引发的内部争斗。因此,鉴于印度的挑拨离间行为,上合组织的国际地位遭受严重削弱,这一行为对上合组织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国际间普遍认为上合组织是一个由中国引领、与西方抗衡,极具影响力和政治潜力的复杂实体。然而,时至今日,土耳其、沙特等国已暂停加入进程,而白俄罗斯、蒙古等国则明确表态:“一个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组织毫无价值可言。”印度的目标已实现,俄罗斯的部分目标亦已达成,但上合组织却因此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鉴于这一情况,我国决定另辟蹊径,在中亚地区重新建立联系,并对战略布局进行全新规划。2025年6月17日,正值伊以战争烽火连天之际,我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中国-中亚五国峰会上,共同签署了一份名为《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重要文件。
这个新成立的团体,既无俄罗斯暗中使计,亦无印度挑拨离间,注定在地缘政治与外交领域发挥愈发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