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城区:
1946年长治市成立,1950年变更为工矿区,1952年又恢复为长治市名称,1975年长治市再次升级为省辖市,并设立了城区和郊区,1976年城区正式被设立为县级区。
长治市郊区:
1946年长治市得以建立,1950年其性质被调整为工矿区,1952年又恢复为长治市,1975年长治市再次晋升为省辖市,与此同时,城区和郊区也相继成立,到了1976年,郊区正式被设立为县级区。
长治县:
春秋时期,这片土地属于赤狄潞氏,隶属于晋国。到了战国时代,它成为了韩国的一个别都,归属上党郡。汉朝时,这里成为壶关的辖区。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壶关被分割出来,设立了上党县。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潞州晋升为潞安府,并设立了附郭的长治县,取名寓意“长治久安”。
潞城市:
在黄帝时代,炎帝的子孙参卢被封于现今潞城市周边地区,并在此地创建了潞国。进入商代武丁时期之后,商朝与西北地区的鬼方、土方等部落频繁发生冲突,这些部落大多位于山西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部落西迁至鬼戎,其活动范围覆盖了今天的潞城市。根据先秦历史学家的研究,“落”字即指“潞”,这便是潞国名称的由来。商朝时期长子县各村的历史,该地属于微子封地,被称为微子国。西周时期称之为潞。到了春秋时期,则被称为潞子婴儿国。汉朝时期设立了潞县。在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潞县被改为潞城县。到了唐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又更名为璐子县。五代时期,潞城县的名称得以恢复。1994年,潞城县撤消县制,升级为市。
屯留县:
周朝时期,位于屯留东部的地方被称为留吁,而西部则是徐吾氏的领地。到了春秋时代,留吁和徐吾两地均被纳入晋国的版图,留吁亦更名为纯留。进入战国时期,纯留改名为屯留,徐吾则更名为余吾,两地均归属韩国。汉朝时设立了屯留和余吾两县,而到了东汉时期,余吾县被并入屯留县。
长子县:
此地名起源于上古时期长子县各村的历史,尧帝的长子丹朱被封于此,故此得名。历经秦汉两朝,设立为长子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县名更改为寄氏县,而到了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县名又恢复为长子县。
壶关县:
县城北部有座名为百谷山(现称老顶山)的峰峦,南部则耸立着双龙山,两座山峰相互对峙,中间形成一道空旷的断裂,山势宛如一个壶状,且以壶口作为关口,因此得名“壶关”。在公元前206年的西汉高帝元年,壶关县正式设立。
平顺县:
青羊里位于潞城县境内,嘉靖三年(1524年)那里发生了陈卿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被平定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青羊里的农民,嘉靖八年(1529年)政府从黎城、潞城、壶关等地划拨了“三十一里”土地,并在陈卿起义的核心区域青羊里设立了县治。这个县治以“平息贼寇,顺应民心”的寓意被命名为“平顺县”。
黎城县:
春秋时期,该地属于黎侯国管辖。历经汉、三国、两晋时期,此地被划归潞县。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潞城县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刈陵县。再至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刈陵县被正式更名为黎城县。
襄垣县:
此地名源于战国时期赵襄子在此筑城,故而得此名。西汉时期设立襄垣县。至北魏时期,襄垣成为郡级行政单位。到了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襄垣郡被更名为韩州,因此又被称为“古韩”。
武乡县:
该地因境内存在武山与武乡水而命名。在西汉时期,设立为涅氏县,至东汉时期,县名变更为涅县。到了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被划分为武乡、轑阳、涅三个县份。自此,武乡县名得以确立。
沁县:
春秋时期,赤狄部族居住在春秋县境内。汉朝时期,该地被命名为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此设立沁州,州名取自流经境内的沁河。明朝洪武年间,沁州下辖武乡、沁源两县。清朝沿袭明朝的行政区划,沁州名称未变。1911年,沁州被废除,改为沁县,县名沿袭自州名。
沁源县:
西汉时期设立县治,命名为谷远县,隶属于上党郡。新莽时期将其更名为谷近县,而东汉时期又恢复了谷远县的名字。到了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由于沁河的发源地位于县境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因此将县名定为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