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曹守新(《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
文博艺术场馆通过创新融合,实现了形象上的巨大转变,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远万里只为探访一座场馆,周末成为人们纷纷打卡的潮流;“演艺消费”这一形式,正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社交圈层互动的热门选择;主题乐园、新奇体验等不断涌现,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互动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据最新发布的《2025上海文旅场景消费报告》指出,新型的文旅消费市场正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在年轻一代中,依托于文化博物馆等场所的“体验式”消费和以娱乐产业为核心的“自我愉悦”消费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据报告揭示,超过七成的年轻人会在周末选择去博物馆、美术馆或艺术馆打卡,而90后群体尤其对行业专题展馆、前沿科技展馆以及感官体验展馆表现出明显的偏爱。众多城市逐渐认识到,文旅产业与地方各类产业融合的潜力巨大,新型文旅消费模式已成为推动内需增长、促进消费的关键领域,并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新动力。
文旅消费的新兴市场潜力巨大,其发展势头持续向上。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日益凸显,成为推动文旅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全国各地正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盛宴”,以此激发消费热潮。江苏盐城的淮剧小镇,以淮剧表演和杂技展示为主要特色,将非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让游客得以全方位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值“六一”儿童节与端午节交汇之际,江西宜春明月山景区举办了“粽情明月 童心飞扬”主题活动,吸引了超过五万名游客,营业额累计达到了4500万元;而江西九江湖口县江豚湾景区的草地音乐节同样人气爆棚,打铁花的火花犹如流星般划破夜空,露天电影与青年市集的活力交织,营造出浓厚的青春氛围。
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新型文旅消费正不断拓展疆域。目前,无论是全息数字诗境的呈现,还是典藏云端资源的共享,亦或是非遗IP的数字化复苏,数字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了我国山河湖海以及悠久的文化传承之中,孕育出了虚拟与实体相结合、智能互动的文旅“新图景”。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正持续进步。这些技术不仅为游客开启了通往“诗和远方”的向往之门,而且对文旅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条进行了重构。这使得游客在“游什么”和“怎么游”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并推动文旅产品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向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叙事以及虚实融合的深度创新方向不断发展。河南洛阳的沉浸式体验馆运用裸眼5D技术的逼真呈现,带领游客穿梭于时空之间,享受一场内容丰富的文化之旅;湖北竹溪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水景互动戏曲体验项目,将各式喷泉、雾森激光、全息巨幕以及CG影像等元素巧妙结合,让游客宛如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这些新型的数字文化旅游场景、业态和模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文化旅游的体验深度和沉浸体验,而且为新兴的文旅消费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动力。
要将新型文旅消费的关注度从追求“流量”转向实现“留量”,既要人气旺盛也要财源滚滚,关键在于推出充满诚意的便民优惠套餐,激发游客的消费兴趣。江西特别推出了“云游江西”一卡通,该卡涵盖了景区门票、住宿、餐饮等全方位的优惠,同时发放了超过55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以此精确刺激市场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政策储备的潜在影响,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融合,扩充高品质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持续创新旅游模式,推动旅游消费的拓展和旅游业的品质提升。政府需在产业规划、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强化战略规划。促进供给优化与需求扩张的更佳对接。全力构建新颖的消费环境,旨在更有效地融合文化元素、叙述故事以及技术支持,实现多方面的深度结合与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