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钱理群,他于1939年1月30日在中国重庆市出生,其祖籍可追溯至浙江杭州。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资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他还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兼职教授,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中国鲁迅学会的历史成员。
01、一味“安贫乐道”是伪精英愚蠢的理念
真正的知识精英,不排斥金钱,而是用金钱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人类的日常生活可划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物质层面,其二为精神领域。然而,那些所谓的伪精英们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常常表现出“钟摆效应”。
老是偏向一方,一强调物质就没有精神,一强调精神就反对物质。
那些所谓的精英提出了一种观点,称之为“安贫乐道”,这实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言论,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那些倡导“安贫乐道”的伪精英,他们自己却可能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
我们不能安贫,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基本的物质利益。
然而,我们还需明白,金钱并非无所不能,物质并不能完全揭示人性的本质。过度追求物质,人们便会丧失自由,被物欲所蒙蔽,进而丧失了人的本质。
两者均不可或缺,关键在于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就个人而言,往往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若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便需在物质方面做出一定的妥协;而若专注于物质追求,则不宜总是感到内心的空虚。
02、很多知识分子一面制造“真理”,一面制造谎言
真正的知识精英,他们守护着灵魂的独立与意志的自主,不屈服于政治的强势力量,亦不受主流观点的束缚。
自远古时期起,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便普遍存在一种不当的倾向:他们倾向于将学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政治实践。这一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国师梦”。
所谓的“国师情结”实则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若精英阶层无法摆脱这种情结,那么他们便将始终无法摆脱学术领域对政治的依赖。
孔子周游列国,渴望得到对其思想和学问的认可,以及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的机会。然而,最终他未能如愿,落得个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正是这种挫折使得孔夫子成为了一位独立的思想家,同时他也开创了我国独立知识分子的先河: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具备学识与品德,却无权无势,敢于对当时的权贵进行批评”、“对现实不满”,大力宣扬“军队可以失去统帅,但普通人不能失去志向”的精神。
独立思考、追求自由、敢于批判、勇于创新,这样的知识分子传统,才是我们应当传承与弘扬的核心精神。
03、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就会成为 “传统之奴”
真正的知识精英,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并非单指“古代文化”,它不仅涵盖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化元素。
自五四运动以来,现代文化已走过百年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若将其完全排除在传统文化范畴之外,不仅与事实不符,亦非对古代文化的真正理解。
古代传统并非单指儒家传统。它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涵盖了儒家、墨家、法家等经典著作所代表的文化,还包含了民间习俗、礼仪、传说等,以及通过口头传承、世代相传的民间伦理和民间文化等诸多方面。
在探索传统文化时,我们不仅要深入其中,更要超越其界限。我国古代文化内涵丰富,越深入钻研,越能感受到其魅力,这种现象实属自然。
一旦从信服转变为极端崇拜,便会陷入其中,丧失自主思考的意愿,进而沦为“传统奴隶”,研究本身的价值也随之丧失。
现实主义若失去理想支撑便显得毫无价值,而理想主义若脱离现实则会引发灾难。
真正的知识精英坚持的理想,绝不是乌托邦主义。
哈耶克始终坚决抵制乌托邦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主义,它不断地将人类社会引向深渊。
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冲突,若想两者兼得,便需将理想拆分为两个不同维度的追求。
一方面,当前的现实条件已经成熟,通过不懈努力即可达成目标;另一方面,理想境界尚待条件完善,需经历漫长等待并做好充分准备后方可实现。
若一个人仅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缺乏具体的现实追求,那么他的梦想便成了空中楼阁;而若一个人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却缺乏对未来的远大理想,那么他可能会满足于眼前的安逸。
05、极端的启蒙会蜕化成一种专制
真正的知识精英,不会因拥有知识自诩上帝。
知识分子普遍持有一种观念,即他们肩负着对民众进行启迪的责任,然而,若这种启迪走向极端,便可能演变为对民众的征服,进而形成一种独裁统治。
启蒙通常有两种形态,其一为启蒙者自居为真理的持有者,他们将自己的所谓“真理”强制性地传授给他人,借此实现对被启蒙者的征服与控制。所谓的“服从真理”实则是对启蒙者意志的服从,此类启蒙行为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专制统治。
这种启蒙模式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处于同等地位,共同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其目标在于塑造自我与对象双方主体的独立自主性,它是一种双向的激发和积极的互动,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那些自诩为伪知识精英的群体,起初常常高举自由的旗帜,然而最终却造成了更加无知的环境。
社会的进步依赖于精英群体的推动,然而,那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精英分子却可能对社会造成伤害。
真正的知识精英,要能超越一己私利。
高等学府是孕育杰出人才的摇篮,但遗憾的是,我国的高校正逐渐造就出一批“极端且精明自私”的个体。
所谓的“绝对”,意指个人利益是他们行动与言谈的唯一且直接的绝对动因,他们视帮助他人为一种投资行为。
所谓的“精致”,意味着他们具备卓越的智商,以及高尚的教养。他们所行之事无不合理合规,堪称完美无瑕。他们表现得极为老练、成熟,甚至故意展现出忠诚的一面。他们擅长配合与表演,深谙如何运用体制之力来实现个人目标。
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才”正好是我们的社会最欢迎的。
这样的人的致命之处在于缺乏信仰,缺乏超越个人私利的广泛关怀、深切同情、责任感以及担当精神,他们把个人的欲望当作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这类人一旦执掌权力,对国家与民族的伤害,相较于一般贪官污吏,其危害性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