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日本仔!”
罗善学年仅12岁,当那句话传入他耳中时,他顿时感到一阵茫然,待他恢复意识后,怒火中烧,与对面的那名男孩发生了激烈的扭打。
即便他打得再凶猛,对方仍旧在愤恨地诅咒他是个“日本人”。
罗善学心情沉重,急忙赶回家中,向母亲韦绍兰追问:“妈妈,为何他们竟称我为日本孩子?”
韦绍兰闻言,未及开口,泪水已夺眶而出。罗善学在这一刻顿悟,那孩子所说的“日本仔”并非无的放矢。
得知了事件的全部经过,罗善学的内心对母亲的怨恨似乎愈发浓重。
韦绍兰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曾经的“慰安妇”
提及往昔日军之残忍,人们往往联想到大规模屠杀以及“731”部队以人体为实验对象的种种行径。
然而,实际上存在一个更加悲惨的群体,那就是所谓的“慰安妇”,韦绍兰便是这一不幸群体中的一员。
在1944年,韦绍兰年满二十四岁,她选择了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可爱的女儿。
遗憾的是,韦绍兰生于动荡的年代,情形如同电视中所展示的那般,日本人时常会对村庄进行大规模的搜查与掠夺。
此刻,村中的女性们纷纷避难,只因一旦落入敌军手中,便将面临漫长的苦难岁月。
韦绍兰却并未享有同样的好运,那是因为在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中,她身负幼女,速度根本无法加快。
刚出村口不久,她就被一伙拿着枪的“鬼子”抓住了。
她惊恐万分,再也不敢有任何动作,随后在那些人的引导下,她被强行带上车辆,而车上与她一同被拘押的,还有六位女性。
不一会儿,她们就被带到了一个砖头房子里。
韦绍兰并非没有想过反抗,然而当她目睹有人手持利刃闯入,瞬间便感到浑身无力。
若她稍有反抗,那锋利的尖刀所指向的,便不是她本人,而是她那无辜的女儿。
这样的情况下,韦绍兰也就只能服从。
那些与她一同被囚禁的女性中,不乏有反抗者,她们一旦违抗,便会被士兵们手持皮鞭抽打,那段往事回想起来,苦涩至极。
然而,鉴于韦绍兰始终显得异常胆怯,日军对她并未实施过于严苛的看管,她心中始终盘算着如何设法逃离。
终于,她等到了一个机会,她编造了一个肚子剧痛的借口,趁机溜进了洗手间。在无人看管之际,她迅速带着女儿逃离了这个宛如地狱的场所。
经过漫长的跋涉,韦绍兰终于望见了那熟悉的家园,踏入门槛的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双脚已痛得无法忍受。
韦绍兰目光锐利地一瞥,发现自己的双脚早已被磨得伤痕累累,鲜血四处流淌。
丈夫看到她的惨状,也非常得吃惊。
“回来就好,吃点饭再说。”
韦绍兰听到那句话后,从迷蒙的状态中猛然醒来,心中不禁回想起前几天所遭遇的种种,随即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而丈夫看到妻子这样,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落了泪。
意外的孩子
韦绍兰回到家中,察觉到自己身体有些不适,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来月经了。
她猛然醒悟,自己应该是怀孕了。
在慰安所里,她每天遭受五六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侵犯,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她实在难以辨认出哪个男人会是她腹中孩子的亲生父亲。
韦绍兰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然而村里有人目睹了她被日军掳走的情景。
年轻妇女被抓,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丈夫急切地希望韦绍兰终止妊娠,然而婆婆却坚决要求她留下这个孩子。
因为这个时候打胎也意味着韦绍兰大概率会丧失生育能力。
因此,在种种困境中,韦绍兰不得不将这个拥有日本血统的婴儿降生人世,不幸的是,就在那一年,她痛失了年长的大女儿。
韦绍兰生育了一个被称作“小日本”的孩子,这一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心中始终存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罗家能够延续香火,她必须努力减少自己身上的污点。
一连努力了十年之久,韦绍兰才给罗家生下了一个儿子。
可是,这也成了大儿子罗善学噩梦的开始。
悲惨的人生
孩子多了起来,对于罗家也并非好事,因为负担也大了。
韦绍兰的配偶同样是个普通人,对于非亲生子女,他实在难以展现出慈祥的面容。
所以罗善学自记事以来,他的日子就过得分外的艰难。
小学三年级毕业后,他的养父便停止了资助他的学业,因此他不得不中止学业,留在家中,不间断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
日复一日,既要牧牛,又要割草,还必须耕种,那瘦弱的身躯怎能承受如此繁重的劳苦。
得知自己竟是被母亲作为慰安妇所遗弃的孩子,罗善学对韦绍兰的仇恨与日俱增。
亲情化为仇恨
罗善学在得知自己被称为“日本仔”后,也终于理解了为何村中居民对他和他的母亲始终态度冷淡。
他开始埋怨母亲,当年就不应该生下自己。
面对儿子的怨恨,韦绍兰只能默默流泪,她心中困惑,不知如何向儿子解释这其中的原委。
转眼间,罗善学也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该谈婚论嫁了。
韦绍兰请了多位媒婆帮忙介绍对象,确实有五六位姑娘曾到访过他们家,然而,当她们得知罗善学拥有半数日本血统后,便立刻离开了。
如今听闻此事,或许难以置信,然而在那个60年代,尽管抗日战争已然落幕,但民族间的仇恨仍旧深植于人们心中。
所以,作为“日本仔”的罗善学一直到老,都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韦绍兰历经沧桑,她曾对罗善学说,即便是在那荒年饥馑的年代,连野菜都难以寻觅的时候,她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如今不过就是村里人的风言风语,有什么好在乎的呢?
可罗善学内心仍旧感到忧伤,他同样渴望拥有一个家,哪怕只是一个伴侣,每日只需共饮一碗稀饭,这样的日子在他看来也显得格外温馨。
不少人也问罗善学,以后老了怎么办呢?
罗善学显得异常沮丧,他坦言在母亲离世之际,他亦萌生了生无可恋的念头,甚至想过与母亲一同饮下农药,一同离去。
罗善学心中深恶痛绝的,实际上正是他的养父。尽管他生于这样的环境确实颇为艰辛,但若有人能够耐心地引导,他最终还是能够实现和解。
韦绍兰的丈夫却是个粗人,他根本无法理解罗善学相较于其他孩子,更需要通过学习来摆脱农村的束缚。
韦绍兰后来又生育了三个子女,然而这些弟妹并未得到成人的悉心指导,反而常常与村中其他人一同对罗善学进行侮辱。
罗善学的人生,由父亲的不满、兄弟姐妹的鄙夷以及母亲的无奈之力,共同编织成一幅痛苦的画卷。
后来,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同时,有人向罗善学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如果用科技找到了你的父亲,你会如何呢?”
罗善学平静地回答道,会用刀砍死他,为他的禽兽行为而买单。
足可见,罗善学的人生之中似乎充满着仇恨。
尽管仇恨再深,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散;他的父亲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变得稀疏,罗善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唯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村中居民似乎已将那段过往岁月淡然忘却,然而韦绍兰未曾料想,若干年过后,她个人的过往竟然再次被人重新提及。
被揭开的伤疤
2012年,导演郭柯将母子二人悲惨的经历搬上银幕,影片命名为《三十二》。
韦绍兰的伤痕再次显露于众人眼前,然而在嘈杂的议论中,她并未听到自己最期盼的歉意。
罗善学的悲剧并非韦绍兰独自承受,类似韦绍兰那般在日寇战争期间遭受苦难的女性,当时遍布千千万万。
而她的生活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很多慰安妇死在了那些年。
往昔,有日本媒体工作者观影后深受感动,然而,他们并未能协助韦绍兰赢得正义,直至2019年她离世,亦未得到一句诚挚的歉意。
罗善学在随后的访谈中屡次提及,他对那段时期日本士兵的深仇大恨。
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他面向镜头高声呼喊,语气坚定地说:“我生为华夏儿女,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实际上,真相确实如此,罗善学自幼便在中国农村这片土地上长大,他使用的语言是地道的汉语,日常饮食则是最朴素的杂粮,即便是在养父离世之际,他也遵循传统,身着丧服,表达哀思。
然而,他的诞生本就充满争议,恰逢民族矛盾激化之际,即便他并无过错,仍不可避免地沦为众矢之的。
结语
罗善学的悲惨遭遇,究其根本,实乃源于昔日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罪行。
他们的行径令人发指,导致许多人承受着深重的悲痛,罗善学与韦绍兰的故事只是众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尽管事实明摆着,他们仍旧企图否定过往的罪行。
对以往的恶性,甚至都不会说一句道歉的话语。
知恶而不承认不面对,这才是人性最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