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表数据,在这18家已公布上半年销售数据的汽车企业或集团中,有16家能够计算出年度目标的年中完成比例。其中,部分企业已明确发布了具体数字,部分企业则以去年的销量为基数,提供了完成比例,而另外一些企业则近期对目标进行了调整。
经过笔者的统计,上半年只有小鹏汽车一家企业的年度目标达成率超过了50%;而还有10家车企的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了30%的及格标准。这些企业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北汽集团、极氪汽车(包括极氪和领克品牌)、零跑汽车、理想汽车以及小米公司。
此外,鸿蒙智行、深蓝汽车、蔚来汽车、阿维塔以及岚图这五家的完成率均低于30%,若谓其目标销量达成率未达及格线,亦是恰当之论。
5家车企未过30%及格线,问题出在哪?
实际上,这些未能实现年度目标,达标率不足30%的汽车制造商,它们未能达到标准的原因各有差异,不能仅仅依据这个达标比例,就将它们归纳为同类。
有人目标定得太高,而忽略了可行性,例如鸿蒙智行。
年初,余承东为鸿蒙智行设定的销量目标是百万辆,这一数字立即引发了众多争议。即便鸿蒙智行全系车型都将迎来全面升级的利好消息,但要达到百万辆的销量,挑战依旧艰巨。
鸿蒙智行最新发布的6月交付海报揭示了,在过去的39个月里,鸿蒙智行已成功交付了总计80万台设备。这一成就堪称卓越,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鸿蒙智行的规模和实力。
作者对问界M9、问界M8、享界S9增程版、智界R7增程版、智界新S7 Ultra版以及尊界S800等车型的销售数据与每月交付量进行了详细调查,即便将它们的数据全部汇总,也难以达到在12个月内突破百万辆的“壮举”。
导致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余承东继续秉持其“直言不讳”的行事风格,亦或是鸿蒙智行将重心放在了“时尚界”这一领域。
当然,作为引领20万元价位区间的先锋车型,鸿蒙智行的尚界确实具备成为销量支柱的潜力。然而,问题在于,尚界车型面临的时间压力相当严峻,仅有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若指望尚界车型能够弥补上半年未完成的销售任务,其中的变数确实相当大。毕竟,尚界车型也需要一段周期,从上市到获得市场认可,再到最终成为销量主力,这一系列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有人误判了“多品牌战略”实际效果,例如蔚来。
蔚来敢于将今年的交付目标设定在44万辆这一前所未有的高数值,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上下,包括李斌在内的全体成员,对于其推行的多品牌战略充满强烈的信心。
初看之下,蔚来专注于高端市场,而乐道与萤火虫则着眼于中低端领域,这确实是一种合理的策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遭遇了不少难题。
作者不止一次深入实地考察了蔚来及其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的销售网点,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用户定位模糊、产品缺乏显著竞争优势,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时间已过去半年,蔚来公司交出的销量成绩也只有11.4万辆。
或许正因蔚来洞察到了多品牌战略的不足与局限,故而对旗下三个品牌实施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尽管如此,要在下半年剩余的六个月内,弥补上半年遗留的不足,实现接近75%的预期差额,对蔚来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深蓝、阿维塔以及岚图这三家未能达到“及格”标准,但它们实际上都正处于不同阶段的上升态势。它们新推出的车型所引发的增长期,预计将在下半年显现,因此上半年未能达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理想汽车刚刚勉强跨过了30%的及格门槛。
它们有信心完成年度KPI,尤其“两小”
除了那五家未能达到及格线的车企之外,实际上剩余的十一家车企均对实现年度销量目标抱有信心,尤其是小鹏汽车和小米汽车。
小鹏汽车作为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达成年度目标率超过50%的企业,其表现格外引人注目。该公司的月销量均超过3万辆,上半年的累计销量更是达到了19.72万辆。即便在完成年度目标的51.89%之后,其累计销量仍成功超越了去年全年的累计销量。
分析其根本原因,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小鹏汽车于去年8月推出的MONA M03以及11月推出的P7+。这两款车型自2025年到来后,顺利进入了新车驱动下的增长阶段,并且一举打破了小鹏汽车在2024年及之前所面临的销量不振的僵局。
不仅如此,在今年的下半年,小鹏汽车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其中包括G7,这些新车都将配备公司自主研制的图灵芯片。正如何小鹏所期待的那样,这款高性能的芯片有望成为小鹏汽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助力公司未来销量的提升。到了年底,实现比去年翻倍的KPI目标也将充满希望。
小米汽车的发展状况颇具独特性。在上半年,小米汽车经历了两个关键性的转折时刻。首先,3月份发生了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车祸;其次,小米YU7的正式上市和发布也成为了重要的里程碑。
若非6月26日小米YU7遭遇热销,小米汽车上半年或许笼罩在浓重的阴霾之下。自三月底事故发生以来,接连出现的“机盖门”等事件,无疑对小米汽车的销量造成了严重打击。然而,小米YU7的上市发布后,迅速赢得了令人瞩目的订单量,这无疑为小米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然而,小米汽车在产能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据悉,小米YU7标准版在锁定订单后,交付时间已延长至58至61周;小米YU7 PRO版在锁定订单后,交付时间约为51至54周;而小米YU7MAX在锁定订单后,交付时间更是延长至38至41周。
小米汽车能否成功达成年度KPI目标,关键在于必须有效解决产能方面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需关注那些虽逾越了及格线但未能实现50%目标的车企。依照往年的惯例,通常在上半年,受春节假期和传统车市淡季的影响,这些车企的销量普遍不及下半年。
进入下半年,得益于车市传统的旺季“金九银十”以及年底冲刺销量的推动,众多车企通常会在此期间弥补上半年的不足,实现年度KPI目标,这并非不可能。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诸如吉利等企业甚至上调年度销售目标的现象。
结语:
在汽车制造商们为年度销售目标展开的这场棋局中,目前正处在关键的中段。那些成功占据了先机优势的企业,普遍为全年的业绩奠定了较为稳固的基础,至少能够确保不会将更多的压力和销量差距留待下半年去应对。
那些“功课”不足的企业,还有那些设定了不切实际目标的车企,通过上半年的实际表现,完全可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策略的及时调整;即便全年的目标最终无法达成,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各年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客观角度揭示了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与残酷。车企的领导者们必须意识到,在年初他们凭借“蛇吞象”的胆识,设定今年的销量目标时,他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组能满足媒体和消费者好奇心的数字,更意味着这家车企在未来几年内的战略决心与信念,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