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位母亲在留言中提及,她再次对孩子发了火,对此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我认为孩子是我的软肋,他常常让我情绪失控,陷入崩溃的边缘。同时,我性格急躁,难以抑制怒火,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动手打他,甚至揪扯他的耳朵。
每当我目睹他战战兢兢地流泪,担心会激怒我,我的内心便充满了痛苦,不禁后悔为何要如此对待孩子。于是,我也冲进房间放声大哭,那种痛苦与后悔交织在一起。
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众多父母感慨,尽管他们深知自己深爱着孩子,却时常无法自制情绪,导致伤害了孩子。
情绪一来,觉得孩子瞬间不亲了!
就想着发泄一通脾气,能让他们上点心、记点事。
这时,很少去理性地考虑是什么原因,孩子有没有做错?
自己怎么处理更妥当。
大部分的父母的情绪很容易被孩子的哭声或者行为影响着。
容易陷入情绪漩涡之中,出现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
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崩溃着发脾气的样子。
也没有哪个父母会喜欢自己朝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样子。
而孩子,更不会喜欢。
那怎么办?
有一天,在《沉思录》中,读到下面的这段话:
身处令你感到焦虑不安的环境时,应立即收敛心神进行反思,避免无谓地陷入这种不协调的情绪中。持续回归和谐状态,你将获得更强大的掌控力。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我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产生。
特别是做了父母后,养孩子时的状态也是各式各样。
有轻松快乐的亲子时光,也有紧张对抗的时候。
暑假期间,小小鱼每天清晨便早早醒来,却并未进行刷牙洗脸的日常,反而在客厅中逗留许久,或是埋头沉浸在阅读之中。
叫他几遍,也是磨磨蹭蹭。
而书桌上的东西也是随意摆放,没有整理。
看到这些,真的是让人上火。
总是教他去做,还是没好好做。
这是我们经常抱怨孩子的一件事。
而因为一件事,就会引起很多其他的情绪。
生气之下,就会忍不住朝他发脾气。
孩子使我们感受到了烦恼和不安,让我们陷入了那种不协调的氛围之中。
在这种状态里,我们会有很多复杂的情绪。
有很多是潜意识的,比如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或者自己内心害怕的东西,一直焦虑的东西。
会在你内心烦乱崩溃的时候涌出来。
当然,父母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应该的。
但有些过激的情绪反应,仅仅是因为教导孩子的责任?
亦或是还有一些隐藏的原因。
比如我自己也不爱整理,在生活上比较随意。
我内心是期待小小鱼能做好。
所以当他的行为跟我的期待不同时,就会有很强的情绪反应。
不能否认,这些不良情绪的制造者是我。
除了遗传因素外,孩子从出生后开始,会一直学父母的行为言语。
当孩子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你的缺点。
然后你却怪孩子这样去做,难道这是孩子的错?
孩子若习得了自己厌恶或畏惧的事物,家长们恐怕会更加忧虑和愤怒。
有一句话说,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
真的没错。
在向孩子发火之后,我总会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会感到懊悔,不明白为何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我渴望能够探寻更佳的策略,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进行沟通,从而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遇到问题时,切勿深陷于情绪的泥潭,而应努力迅速地摆脱出来,转而进入一种理智与平和的心态。
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更有效地跟孩子沟通问题,做出引导。
发脾气打骂绝不是好办法,仅仅是当时吓住了孩子而已。
当父母本身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去努力改变时。
很多问题就会消失,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因为有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已。
却自以为那是孩子的问题,非去经常折腾孩子。
我将上面的那句话稍微改一下,送给自己,也送给你:
孩子举止令我心绪不宁,切勿匆忙责备或动怒,先深吸一口气,迅速平复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此时,不妨回顾孩子身上的优点,思考自己的情绪波动源自何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促进与孩子的良好互动。
当下次想发脾气时,内心默念几遍,会有效果的。
做父母就是一场修行,愿给孩子们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