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处广东版图,宛如一抹被山水环绕的碧绿翡翠——北部与湖南相连,东部毗邻江西,南岭山脉绵延于此,北江的支流曲折地流经城中。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融合了岭南地区的清新口感,还融入了湘赣地区的香辣风味,加之汉族、瑶族、畲族等多民族聚居,造就了“十里风味各异,一村独享鲜美”的饮食风貌。若欲探求粤北美食之精髓,不妨深入街头巷尾的喧嚣之中,去寻觅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韶关风味”。
第一味:山水馈赠的“臭”与“香”——丹霞臭豆豉鱼
谈及韶关的美食,“臭味”无疑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丹霞臭豆豉鱼”。这道以其“闻起来令人作呕,吃起来却香气扑鼻”的特点而著称的河鲜佳肴,凝聚了北江支流锦江沿岸渔民们的智慧与匠心。
锦江的水质清澈见底,这里盛产一种名为倒刺鲃的鱼类,这种鱼因其肉质细腻而备受喜爱,民间又称其为“坑鱼”。当地渔民在处理完新鲜的河鱼后,会使用山涧中的野山椒和姜蒜进行腌制,随后再将它们与经过黄豆发酵制成的“臭豆豉”混合——这种豆豉因发酵周期长且湿度适中,散发出一种与臭豆腐相似的独特香味。将鱼肉与豆豉合置陶罐之中,封存三日期限,再行蒸煮。鱼肉充分吸收了豆豉发酵的浓郁香气,初尝之际,舌尖先感受到一丝发酵的微妙气息,继而鱼肉的甘甜与豆豉的醇厚在口中绽放,即便是汤汁,也能拌入三碗米饭。
当地居民表示:“臭豆豉鱼的佳肴,精髓在于‘土’字。”从豆豉的发酵过程到河鱼的捕捞,都离不开丹霞山的自然恩赐——山泉水滋养着鱼儿,野山椒增添了风味,就连陶瓮也是用本地黏土制成。这道菜肴不仅是一次味蕾的探险,更是韶关人民将腐朽化为神奇的生存智慧体现。
第二味:客家岁月的“腊”与“醇”——南雄板鸭
丹霞臭豆豉鱼代表了韶关的“江湖风范”,而南雄板鸭则深刻体现了客家人骨髓中的“家常情怀”。
南雄位于我国粤北山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自唐代开始,中原移民纷纷迁至此地,将腊味制作技艺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结合,从而催生了“南雄板鸭”这一特色美食。在每年的冬至到春节这段时间,南雄的农户们会挑选当地的麻鸭,采用传统的盐渍和烘干工艺进行腌制。首先,他们会用盐来去除鸭子的腥味,然后将其悬挂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冷腌”七天,最后再用竹篾撑开鸭身,放在柴火灶上用松枝进行熏烤。板鸭制作完成后,其表面呈现出诱人的金,皮质酥脆,肉质紧实。在蒸煮过程中,撒上适量的姜丝,其咸香中融合了松木的淡淡苦味,咀嚼时愈发感受到甘甜回味。
南雄老城区的“板鸭街”上,众多店铺依旧坚守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70岁的张阿婆回忆道:“昔日交通不畅,板鸭成了游子离乡的‘干粮’,更是佳节时全家欢聚的‘硬菜’。”而今,南雄板鸭已不仅是广东的知名特产,更是粤北客家文化的象征——一只鸭子,半城的风情,其中蕴含着客家人在迁徙征途上的辛劳以及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第三味:山地民族的“野”与“鲜”——瑶山烟肉与铜勺饼
韶关乳源与乐昌等地区居住着众多瑶族人民,他们的食物中蕴含着山林的自然风味。在这些美食中,“瑶山烟肉”尤为出色:将新鲜的猪肉切成细长的条状,经过盐、八角、草果等香料的腌制,随后悬挂在火塘上方,用柴火缓缓熏烤。由于长期受到烟火的滋养,猪肉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深褐色的“油壳”,切开之后,瘦肉呈现出玫瑰般的色泽,而肥肉则晶莹剔透,宛如琥珀。烹饪过程中,那烟熏的浓郁香气与肉类的鲜美味道交织在一起,香气扑鼻,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忍不住连续品尝,根本停不下手中的筷子。
烟囱在瑶族人的餐桌上如同珍贵的佳肴,而“铜勺饼”则成了孩子们嘴边的零食。这种以铜勺为模具制成的米饼,选用粘米粉、花生和芝麻作为主要材料,再融入红糖或白糖调制成糊状,随后倒入预先加热的铜勺中,置于炭火上煎烤至两面呈现出诱人的金。轻轻咬破那酥脆的表皮,便能感受到里面滚烫的糖心与坚果的浓郁香气,既甜美又不会过于甜腻,还带着一丝炭火的独特气息。在乳源的瑶族村落中,老奶奶们摆开了铜制的勺子摊位,边制作饼食边与游客闲聊,铜勺敲击铁板的声响,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美食宣传”。
韶关美食,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相遇
丹霞山的臭豆豉鱼,南雄的板鸭,瑶山的烟囱,街头的铜勺饼,这些韶关美食的魅力,不在于仅仅局限于“地道”二字。它们既承载着客家人的传统,又吸纳了湘赣地区的辛辣风味;既依托于山水的恩赐,又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
在现今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韶关居民仍旧坚守着“慢”的生活态度:他们细细腌制板鸭、缓缓熏制烟肉、慢慢地熬制豆豉。这些看似老旧的坚守,实则是对美食最纯粹敬意的体现。正如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所言:“韶关的风味,并非藏于山珍海味之中,而是藏于锅碗瓢盆的交响之中,藏于代代相传的记忆之中。”
若你得以踏足韶关,不妨抛开详尽的行程安排,步入街头巷尾的餐馆、村落深处的老字号,让味觉体验这座山水交融之城的独特魅力——因为,最动人的美食,总是深藏在烟火缭绕的人间烟火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