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地区新发现的“昆仑石刻”近期引发了众多专家的浓厚兴趣,这些专家分别来自考古学、地质学、历史学以及书法艺术等多个学术领域。针对这一文物是否为“秦代遗存”或是“当代伪造”的议题,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辩论,且讨论的热度仍在不断攀升。
学界质疑声起
部分知名学者对“昆仑石刻”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辛德勇教授将此现象称为“石刻造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的刘宗迪教授指出,这些石刻或许存在后人仿造的可能性。随着这些观点的提出,关于“昆仑石刻”的真实性立刻笼罩上了一层疑云。
保护引发猜测
州内知情人士表示,“昆仑石刻”目前得到了妥善的看护,普通民众被禁止擅自进入该区域。这一做法引起了广泛的猜测,导致《每经》的记者不得不暂时撤离西宁。部分人推测这一措施是为了更有效地确保石刻的安全,然而,也有人对此举是否意在隐瞒某些秘密表示了质疑。
发现者的回忆
华旦,作为玛多县副县级驻寺指导员和玛多山水文化研究员,在2016年首次获知该石刻的存在。到了2019年,他亲自目睹了这块石刻,内心深受震撼。多杰南杰,现年58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放牧。他负责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他和他的13个兄弟姐妹共同拥有的“领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饲养的羊群规模一度超过3000只。自80年代初起,他便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到了今年6月,当他翻看网络上的照片时,他立刻识别出了那块他熟知的石头。
民众复杂心情
提及“昆仑石刻”,多杰南杰内心涌现出纷繁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石刻的盛名感到由衷的喜悦;另一方面,由于无法亲自前往那片曾频繁用于放牧的石刻区域,他不禁心生哀愁。那片石刻,曾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有力见证,然而,随着保护措施的实施,它已被封闭,这无疑加剧了他的情感波动。
造假动机存疑
自2000年以来,我国民众对文物的热情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旨在吸引公众关注的伪造行为也随之出现。然而,“昆仑石刻”坐落于人迹罕至的偏远牧区高原,且伪造此类文物需要深入了解秦汉字体,因此,有人认为其缺乏伪造的动机和条件。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伪造的可能性完全为零。
纪年释读有别
目前,多数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刻文中的纪年应解读为“卅七”年。刘钊在其6月30日的文章中指出,“廿六”实际上是对“卅七”的误记。他进一步将昆仑刻石上的“卅”和“七”字与里耶秦简中的相似字迹进行了详尽的对比。鉴于这些不同的解读,昆仑石刻年代的确定工作变得异常复杂。
“昆仑石刻”这一文物,其来源存在争议,它可能是秦朝遗存下来的宝贵遗产,亦或是当代人精心仿制的伪造品。针对这一议题,您更认同哪一方观点?我们衷心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此外,我们也热切邀请您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