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7日的瓜岛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位于岛屿西北端的埃斯佩兰斯角,这里是日军最终撤退的地点。在那儿,美日两国的海军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日本海军的“有明”级驱逐舰,在太平洋战场上多次执行了运输任务。这类驱逐舰以其较快的航速和强大的自卫及攻击能力,相较于普通运输船,在执行此类任务时拥有更高的生存几率。在瓜岛战役中,日军陆续派遣了350艘次此类驱逐舰,通过这种方式,共运输了超过2万名士兵,包括先期登陆作战的部队。任务中共损失14艘驱逐舰、63艘不同程度受创。
日本军队方面,关于撤退行动的部署早在1942年12月28日便由大本营制定,该行动被赋予代号“K作战”。
在瓜岛那段时间,日军的后勤补给几乎被美军切断,陷入了绝境,之前他们所拥有的超过90%的物资不是被击沉就是被截获。
历经六次所罗门群岛海战,日军已失去对海域的有效控制,常规的补给运输已无法进行。为此,他们开始使用密封罐装载补给物资,并通过潜艇或体积较小的驱逐舰将其运至瓜岛周边海域,再利用海潮的涨落将其送至岸边。然而,这种临时措施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尽管疟疾和湿润的气候同样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对于物资补给不足的日军而言,其影响更为严重。起初,他们的口粮缩减至标准配给的不足三分之一,随后更是降至五分之一。日军士兵被迫四处搜寻可食用的物品,从昆虫到皮带无所不用,每天都有超过百人因疾病和饥饿而丧生。
众多战士气息奄奄,身卧在逝去战友的遗体之侧,成群的绿头苍蝇纷纷落至其身,而他们却已无力驱逐。
日军士兵间流传着这样的状态判定:
能站者:可活30天
能坐者:可活20天
躺着小便者:可活3天
不能说话者:可活2天
不能眨眼者:当日即死
大批绝望的日军选择了自杀。
为了分散美国军队的注意力,日本海军在一个月内实施了一系列虚假的作战行动,同时,陆军也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派增了新的作战力量。
自2月1日起,日军启动了撤退进程。鉴于海空控制权均无法确保,他们不得不派遣海军水雷战队所属的驱逐舰来承担撤退运输的职责。
经过连续三次大规模的撤离行动,岛上剩余的日军士兵10652人被陆续带回了拉包尔。然而,仍有数百名士兵因伤势过重,躺在海滩和丛林中濒临死亡,他们无法被舰船接走。面对这些士兵,我们只能将手榴弹留给他们,让他们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在瓜岛战役的进程中,由于日军未能有效控制海域和空中,他们便派遣了高速驱逐舰在夜晚突破封锁线,将兵力和物资运送到瓜岛,并执行了撤退行动的最后阶段。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美军将这种行动称为“东京快车”,而日方则自称为“老鼠运输”或“老鼠偷运”。到了战争后期,使用高速快艇进行此类运输则被称作“蚂蚁输送”。
自1942年8月7日这一天起,经过长达半年的激战,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争夺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美国军队成功掌握了该岛屿的主导权,并在随后的战争期间将其打造为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后勤支援中心。
日军试图通过占领该岛屿,以期对澳大利亚实施更广泛的军事行动,然而,这些努力最终都变成了泡影。
美军投入地面部队近6万人。
付出的代价是:
海军陆战队、陆军1592人阵亡,4700余人受伤;
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
飞机615架,420名飞行员。
日军先后投入地面部队约3.6万人。
陆军战死8500余人;
海军陆战队3543人;
9000余人死于伤口感染、疟疾、腹泻、脚气病和营养不良;
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
飞机683架(一说892架),1200名飞行员。
美日双方的伤亡比例约为1:8.7。
在瓜岛战役的进程中,美日两国军队相继展开了六次海战,以下表格详细记录了双方的损失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此表格并未涵盖日军在执行运输任务时驱逐舰的损失,亦未包含双方运输船只的损失。
在瓜岛战役的激烈进程中,海上的两军舰队展开了频繁的近距离对抗,同时,岛上的茂密丛林也成为了战场,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太平洋战场上不可磨灭的典范。
美军新组建的海军陆战队在一场耗时漫长、极为艰苦的消耗战中,英勇作战,成功抵挡了敌人的猛烈进攻。经过这次战斗的磨砺,他们已蜕变为一支能够独立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精英部队,同时,也孕育出了以巴斯隆中士为杰出代表的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英雄。
约翰·巴斯隆,一位意大利移民的后代,诞生于纽约州的水牛城。身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中士,他在瓜岛战役中服役于陆战队第1师第7团第1营。在10月24日那天,他与15名同伴共同抵御了上千名日军的猛烈攻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仅剩下了包括巴斯隆在内的3人。即便如此,巴斯隆依然操控着重机枪,顽强地坚持抵抗,直到援军的到来。他因英勇作战而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如图所示,佩戴于领口)。不幸于1945年2月19日于硫磺岛牺牲,年仅28岁。追赠海军十字勋章后,他成为战争期间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陆军战士。
在瓜岛战场上,美军士兵们英勇奋战。在战役初期,海军陆战队承担了主要的作战职责,自八月起直至十二月,期间部分部队得以轮流休整,随后陆军部队成为主力,接过了后续阶段的战斗重任。
1942年9月间,在瓜岛作战的美军巡逻队。
描绘瓜岛战场情景的美国影片截图,画面中士兵紧握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进行射击动作(选自1999年上映的电影《细细的红线》)。
在美剧《太平洋战争》的剧照中,美军士兵手持一挺勃朗宁M1917重机枪对日军进行射击。在瓜岛战役期间,这款机枪作为步兵营的火力支援武器,装备了12挺,对于遏制日军的攻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斯隆在成名之战中也运用了这种机枪。二战结束后,该型机枪在随后的多次战争中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无论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是中越边境冲突,都能看到它的存在。
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夫特,在瓜岛争夺战期间,担任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主帅,因战功显赫,于1943年3月获晋升为少将军衔。翌年,即1944年,他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再后来,在1945年,他荣升为四星上将。
美军在占领瓜岛之后,将其打造为所罗门群岛区域军事行动的核心集结点。图中展示的是战后扩建的亨德森机场,该机场在战斗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了双方激烈冲突的战场。机场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在中途岛海战中英勇牺牲的海军俯冲轰炸机中队长洛夫顿·亨德森少校。此外,美军还在附近增设了一条单独的飞机跑道,旨在减轻亨德森机场的拥挤状况。今年四月,正是这处跑道上起飞的战斗机,成功击毁了搭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专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至今,日本海军在中途岛一役遭受了严重打击,而陆军自威克岛、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战场以来,始终保持着不败的战绩。然而,随着瓜岛战役的落幕,日本皇军那不可战胜的传说,在对阵欧美军队的较量中,首次遭遇了终结。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瓜岛战役的日本地面部队乃是其最为精锐的主力师团。尽管日本关东军在1939年中蒙交界的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蒙联军击败,然而,日方官方并未承认这一战败事实。
尽管日军通过连续的迷惑行动成功误导了敌方,并且依靠有组织的夜间快速运输手段赢得了这场战役的最后一战,然而,即便是再成功的撤退也无法掩饰其惨重的失败。
经过此次战役,日本陆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已失去战略进攻的能力,此后,它们只能采取局部攻势和被动防御的策略,以应对盟军的行动。
丸山政男在瓜岛战役中执掌主力部队第二师团的帅印。他于191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23期)毕业,并于1919年从陆军大学(31期)毕业。之后,他先后在参谋本部供职,并曾担任驻英国大使馆的副武官、陆军大学的教官、驻印度大使馆的武官、驻英国大使馆的武官以及步兵团长等职位。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他以旅团长的身份参与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行动。1941年,他晋升为中将军衔。太平洋战争初期,他指挥第二师团参与了侵略印尼的行动。到了1944年,他被纳入预备役名单。战后,在雅加达的审判中,他被宣判无罪。尽管如此,中国国民政府将他列入了战犯起诉名单。第二师团的组建地是仙台,该师团成立于1888年,是近代日本最早成立的常设陆军师团之一。在东京审判期间,被列为甲级战犯的梅津美治郎以及后来成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他们两人都曾担任过该部队的师团长一职。
清直一木,系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八期学员。参与卢沟桥事变,当时担任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步兵大队的少佐大队长。1941年升任大佐,并担任联队长职务。1942年,其部队组建为“一木支队”并前往瓜岛参战。8月下旬登陆瓜岛,21日在泰纳鲁河口激战中被美军击中,一说重伤后自尽。该部队绝大多数成员阵亡,仅剩百余人得以暂时存活。
泰纳鲁河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的日军尸体
1943年,这一年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转折点。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落下帷幕,瓜岛争夺战亦告结束。自此,轴心国在各个战场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全面转为战略防御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