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八月之际,明朝皇帝熹宗朱由校病情严重。由于朱由校膝下无子,皇位无人可承,于是他紧急召见了自己的五弟信王朱由检进宫,向他托付了身后之事。
朱由校卧病在床,向朱由检倾诉,待我离世,吾弟应继承尧舜之位。朱由检听闻此言,心中惊惧,连称,陛下此语,臣之罪孽深重!
不久,朱由校病死,朱由检继位,这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崇祯帝登基后,他所继承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国家,大明帝国已是伤痕累累。朱由检的首要举措,便是清除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随后,他力图振兴明朝,但谈何容易。
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尤其是随着后金势力日益壮大,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崇祯皇帝不得不再次起用袁崇焕。
先前,袁崇焕已向明熹宗朱由校提出辞呈,意欲返回故乡,然而他尚未抵达家中,便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
崇祯帝意欲平息袁崇焕的不满,遂随即授予他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荣誉,以此来弥补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的杰出贡献。
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四月,皇帝崇祯授命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之职,同时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负责统领蓟辽、登莱、天津等地的军事事务(亦称蓟辽督师),此举旨在接替先前被免职的王之臣。
在七月的那一年,袁崇焕踏入京城,觐见了崇祯帝。然而,紧接着,一个出乎他意料的变故发生了,这个变故竟然后来成为了他遭受杀害的指控之一。
彼时,崇祯皇帝于建极殿后之台面召集百官,特别命袁崇焕离列,向他详细讲解其“平定胡患之策”。
面对崇祯帝的格外优待,袁崇焕心中颇感得意,竟忍不住口出狂言,声称自己只需五年便能让辽东之地恢复安宁。
金日升在《颂天胪笔》卷三中记载,崇焕上奏称:“所有策略,均已详述于奏疏之中。皇上,您乃千古之圣君,施行此策易如反掌。臣蒙受皇上特殊之知遇,被委以重任于万里之外,臣六年前便已有所预谋。若皇上赋予臣以便利,预计五年之内,东夷可定,全辽可收复,以此报答皇上的恩宠。”
可能袁崇焕自己也没意识到,这句话有多大的分量?意味着什么?
彼时,袁崇焕曾言:“若皇上赋予臣以便利,预计五年之内,东夷之乱可平定,整个辽地亦能恢复。”
崇祯帝听后,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宣称将慷慨地赐予袁崇焕侯爵之位。与此同时,四位辅臣李标、钱龙锡、周道登、刘鸿训也纷纷对袁崇焕赞叹有加,称他为“奇男子”,这真是一笔了不起的决策!
依据《颂天胪笔》卷三的记载,皇帝曾言:“五年之内消灭奴隶,这是我们的策略。朕将慷慨赐予侯爵之位,望卿尽力解除天下之苦,卿之子孙亦将享有其福。”四位辅臣一同上奏称:“崇焕胸怀壮志,意气风发,见识与策略皆令人称赞,实乃非凡男子。”
或许袁崇焕自己都未曾料到,他竟然会突然提出五年平定辽东的计划,这绝非儿戏之举。
辽东的后金正处于鼎盛时期,其势力之强大,五年之内根本无法平定。即便延长至二十年,也难以彻底征服。
崇祯帝随后步入便殿稍作休息,与此同时,众位大臣亦相继歇息,他们纷纷外出,品尝皇帝所赐的茶果点心,借此放松身心,这情形与现今的茶歇颇为相似。
此刻,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径直走到袁崇焕身旁,直面询问:“你声称五年之内能够收复辽地,你对此真的有信心吗?”
袁崇焕回应道:“聊以抚慰圣上之心”,言下之意,这不过是用来安抚皇帝的一番虚言罢了。
许誉卿立刻对袁崇焕进行了严肃的斥责,他语气坚定地说:“皇上英明无比,岂能随意妄言?将来按照约定日期考核功绩,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这意指皇帝英明神武,岂容你欺瞒?若至期限未能收复辽地,追究你等责任之时,你又将如何自处?
袁崇焕猛地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言语失当的严重后果。然而,话已出口,正如俗语所说,一旦言语如水般流出,便难以再将其收回。
李逊之在《三朝野纪》卷四中记载,当时皇上也在便殿稍作休息,给事中许誉卿便上前询问五年计划的进展,崇焕回答道:“这只是为了稍慰圣上之心!”誉卿接着说:“皇上英明无比,岂能随意应对?日后按期考核成效,又该如何是好?”崇焕意识到自己言语失当。
休息时间过后,崇祯帝重返平台,再次召集众臣,袁崇焕迅速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了修正,然而,即便如此,他的补救措施已经失去了实际效果。
袁崇焕在事态失控后,及时补救,向崇祯帝提出了“五年内必须事事顺利”的必要条件,要求皇帝提供所需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武器、人事安排以及言论控制(禁止无端议论)等。崇祯帝对此一一答应,并下令吏、兵、工、户四部尚书全力协助袁崇焕,同时承诺自己将不听信流言蜚语,以此让袁崇焕安心,消除他的后顾之忧。
依据金日升所著《颂天胪笔》卷三的记载,崇焕上奏称:“我在外负责调度,所有上报之事,均由阁臣负责处理,阁臣务必全力以赴,切实主持。”
阁臣再次上奏,恳请崇祯帝赋予袁崇焕更大的权力,同时收回王之臣、满桂手中的尚方宝剑,并将之授予袁崇焕。崇祯帝应允了这一请求,并特意告诫袁崇焕:“早日平定夷族首领,以解全国百姓之苦”“严格颁布军令,安抚士兵,与文武百官同心协力,灭敌岂非易事”。
袁崇焕满怀豪情,立志效仿汉代的赵充国,他郑重地说:“我定会恪守圣旨,铭记于心,前往告知官军,宣扬皇上的威严与仁德,务必将敌人彻底平定!”
崇祯皇帝这次平台召见,一直到二更才结束。
袁崇焕未曾料及,在此次平台召见的交流中,他无意中言辞过于放肆,承诺过于夸大,吹嘘的牛实在太大,最终,这一切却将他推向了生死边缘。
崇祯二年,即1629年,后金军队采取迂回战术进攻北京,袁崇焕率领部队迅速驰援,奋力抵御后金军的进攻。
崇祯帝以讨论军饷为借口,传召袁崇焕前来,对他先前处决毛文龙的行为以及当前无法抵挡后金入侵却频繁申请入城领兵的原因进行问责,紧接着下令将袁崇焕拘捕并投入监狱。
在八月十六日这一年,崇祯皇帝揭露了袁崇焕的“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奴入犯”、“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等重大罪责,对其施以凌迟之刑,并在同一天于西市执行了这一判决,袁崇焕最终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那些遭受后金士兵残害的民众亲属们,纷纷抢购袁崇焕被割下的肉块,一边咀嚼一边咒骂。
袁崇焕的妾室阮氏、两个女儿以及族侄袁兆晰均遭受流放之苦,而他在家乡的母亲因年事已高得以免于流放,但他的妻子却选择了投水自尽。
有人认为,崇祯帝误入后金设下的离间之计,上当受骗,这才导致了袁崇焕的悲剧,袁崇焕实属无辜。
袁崇焕是很冤,但他的悲剧,跟其自身性格也有一定的原因。
袁崇焕曾向崇祯帝承诺五年内平定辽东,然而事与愿违,第二年金军便兵临城下,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慨?
令人没想到的是,袁崇焕的冤案,直到清朝中叶,才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