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的压力相当显著,主要源于对成果的期望值极高,这一点与去年有所不同。此外,竞争同样异常激烈。在我看来,Model Y的表现相当出色,成为了全球销量冠军……(语气中带着惊讶,声音极低)……
6月26日晚上9点钟,雷军从演讲台上步下,转而踏入采访区。他的开场白尚未讲完,工作人员便递给他一部手机。雷军面带从容,声音中却流露出惊喜,“2分钟……大定金额达到19.6万……锁单数量为12.2万辆……”他一边说着,一边翻转手机,向包括凤凰网科技在内的多家媒体展示。
现场掌声雷动,我们或许共同目睹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就,我深感自豪,这一切都是广大用户与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内心无比激动。在此,我要向所有下订单的用户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为此车投入了极大的心血。
雷军重申,小米在测试阶段投入了653辆测试车辆,累计完成了650万公里的道路实测。在这其中,我自己亲自驾驶了两次,一次是从北京到上海。我们对于车辆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特别是在辅助驾驶方面,我们为车辆配备了全套的高阶辅助驾驶硬件,并且这些硬件是标配的。此外,在端到端的系统中,我们还搭载了1,000万clips的版本。
在当晚,小米汽车公布了一系列动态数据,短短3分钟内,订单量便突破了20万辆,紧接着在1小时内,这一数字又攀升至28.9万辆。然而,由于数字更新速度过快,甚至有人伪造了一张假图,迫使小米公司不得不出面进行澄清。朋友圈中,有人犀利地评价道:“小米让购车变得如同呼吸般轻松。”
雷军表示,他前日已向团队传达了“只需超越去年SU7”的期望,然而成果出乎意料,“我感到非常兴奋,订单数量远超了我的预期”。
小米SU7于去年三月正式推出,其发布之夜仅用4分钟便实现了超过万辆的订单量。换言之,YU7的销量并非仅仅翻了一番,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小米和雷军因成绩的显著提升而感到欣喜,这一成就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心态。我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坦诚相告,不料讲话被泄露后,我感到非常尴尬,甚至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实际上,我所言非虚。我提到,去年我们如同一年级新生,总共销售了13万辆汽车。比亚迪一周的销量,我若提及,便感觉自己如同孩童……然而,我未曾料想,同行们并非如此看待,他们实则对我们的评价颇高。
雷军和小米未曾预料到,在YU7发布的前夜,他们竟然将SU7的新增订单提升了三次。“面对YU7那强大的攻势,SU7的新增订单已经连续三次上调,因此我坚信YU7的销量必将超越SU7,然而我对SU7的销量也抱有相当的信心。”
小米从初出茅庐到备受瞩目,仅仅用了短短一年,却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雷军指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小米需要做好几项工作——首先便是言行谨慎,“每一句话都需精确无误,不断提升准确性,务必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任何小错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我认为这是我们最为关键的任务”。
他强调,小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其发展路径,力求在科技革新和高端市场领导地位上达到被广泛认可的境界。“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小米应当追求的目标。”
以下是雷军在现场的回答,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减:
一、关于小米依赖营销的说法:很多人对代工存在误解,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小米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刚踏入汽车领域仅有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我对于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持保留态度,无法给出百分之百的保证。然而,经过十五年的创业历程,我认为如今的小米在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实际上,要持续保持优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能力建设,确保没有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弥补这些不足。我坚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综合能力将在各个层面得到显著提升。同样,我也确信,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里,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小米能力的巨大飞跃。
十周年之际,小米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思熟虑,决定从机遇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变,全面加强能力建设。首要任务是先投入一千亿元用于研发,效果显著。因此,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重视能力建设,虽然机遇至关重要,但能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且,这种能力并非单一维度,而是需要在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提升。
正如我们此次取得胜利之后,某些同行将其归结为小米依赖营销策略而取得成功。然而,你们现在审视我们每一个数据指标、每一项综合能力,无论在哪个方面,我认为在绝大多数数据上小米均处于领先地位。在我看来,无论是从产品研发、产品质量还是设计等多个方面来看。小米固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此我们心知肚明。我们每日都在深思熟虑,探寻自身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加以改进与提升。因此,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将小米的整体能力提升置于首位。
这个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普遍的看法是小米未曾涉足过工厂领域,也未涉猎过汽车行业,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其难以成功。您瞧,我们首个工厂在14个月内成功交付了25万辆汽车,在品质、制造能力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毕竟,我们在制造业领域耕耘多年,或许公众对代工存在一些误解。就拿去年年初交付的手机智能工厂来说,我们绝大多数设备均为自主研发。正因如此,若没有扎实的功底,想要有效管理制造过程实属不易。
芯片的研发周期长达3至4年之久。坦白讲,在研发O1芯片的过程中,我们未曾料想O1的表现会如此出色,我真心没有想到。因此,在O1芯片的总产量设定上,我们预估的数量明显不足,当初规划时只准备了四款产品。然而,在此特别要表达我对朱丹带领的芯片团队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为小米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我本人也是玄戒手机的用户,因此对它的性能和体验非常满意。在我看来,在第二代玄戒芯片的研发中,我们确实会考虑将其应用于车载设备。而第一代芯片,我们主要的目标是验证技术,这项技术之出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我们对于手机和平板的备货量并不多。我也注意到,有些人说我们的产品销售不畅,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试问,三四年前,你又能预见到会生产出如此出色的产品呢?你或许并不了解,但容我直言,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无疑是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四合一预控制器。我们的目标,正是为了全面掌握相关技术,为小米未来自研芯片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探讨流量时代的挑战时,小米需格外小心其言行,因为任何微小的不足都可能被过度放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颇为棘手的环境中,不论哪家企业声名鹊起,其舆论环境都异常复杂。这无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难题,同时也是自媒体时代,亦或是流量时代所带来的一大挑战。在我看来,要想应对这个时代的变迁,小米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谨言慎行首先意味着言辞需精确无误,需不断提升其精确性;同时,务必将个人事务处理得当,因为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被放大,这是我认为我们最为关键的任务。此外,我们还需坚守正道,即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化引领方面,真正在若干领域做到卓越、领先,达到众人皆知的水平。这,正是我认为小米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
投身汽车领域已历四载,产品研发历时一年又三个月,心中满是感慨。曾有一次,我在内部发言时,内容外泄,让我颇为尴尬,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实则我所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我认为,过去的一年,我们如同初入校园的新生,共售出13万辆汽车。比亚迪一周的销量就相当于我们一年的销售量,我自嘲我们是孩子,对于新生事物表达不清,我们自认为还是新手,或许大家也不会过多评价,但或许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因为我们初来乍到。然而,我万万没想到,同行们并非如此看待,他们反而对我们评价颇高。
我认为,经历此次事件后,我们小米应当将自己定位为汽车行业的核心企业,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我们曾自认为尚处新手阶段,自我要求不足。今日起,我们必须将自身视为重点车企,毕竟无论我们是否自视如此,外界亦如此看待我们。我们需树立高标准,严于律己,并转变心态。
三、“谈左右互搏:YU7火力很猛,但对SU7有信心”
昨日内部会议中,我曾提及,只需超越去年SU7的表现即可。对于北京工厂的产能分配,我认为我们应当全力以赴,力求扩大规模。此外,收获如此众多的订单,我感到非常兴奋,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认为SUV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众多用户对我们的信任让我深感欣慰,尽管试驾活动尚未启动,已有众多用户果断下单,这无疑是对小米品牌极大的信赖。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加快车辆交付速度,让订购车辆的朋友们能尽早提车。
我们都非常担心,YU7推出后,SU7的销售是否会受到影响?公司内部也有不少这样的顾虑。不过,我对此相当自信,我认为热衷于驾驶轿车和SUV的人群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不少交集,但仍有大量人偏好驾驶轿车,并认为其驾驶体验更为舒心。自然有人认为啊,SUV的车内空间宽敞,因此它吸引了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各自拥有关注者,然而在我们团队内部,仍有众多人对此表示忧虑。
我来为您举一个例子,本月YU7的发布阶段看来新增订单表现不佳,我们原本预估会有1万个订单。我们已连续三次上调了预测值,预计将达到大约13,000至14,000,这确实令人感到震惊。尽管YU7拥有强大的火力,但SU7的订单量已连续三次增加,因此我认为YU7的订单量必定会超过SU7,不过SU7的订单量也不会太低,因此我对SU7的前景保持乐观。
四、“谈价格战与反内卷:纽北的成绩和各项技术投入密不可分”
自小米踏入汽车领域伊始,便立下壮志,致力于从核心科技入手,不断在技术层面进行革新。之所以在纽北赛道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与我们在电机、电池、底盘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投入息息相关。我们的V8S超级电机,系自主研发,鉴于网络上某些批评者的指责,我们选择在自家工厂进行生产制造,坚决不委托代工厂,正是为了避免再次遭受指责。因此,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卷入技术创新的竞争,同时也要在安全、品质和耐用性上下功夫,例如,我们为何要进行24小时的耐力测试,原因究竟何在?上千万公里的道路测试,这些都是为了卷科技创新,卷品质。
在此,我特别强调一点,在高端化发展的引领方面,我国在低中端产品领域实力非凡。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向高端市场迈进,如何与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一较高下。当我们踏入汽车行业时,一开始就设定了能否与保时捷、特斯拉等品牌相媲美的目标,设定了相当高的标准。例如,我们首款车型的平均售价约为26万元人民币。因此,我认为坚持高端化引领至关重要。
我对反内卷现象有几点心得体会,首先,科技创新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其次,我们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再者,我们要引领高端化发展,勇于与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正面交锋。一年前我就提到过,一旦我们开始努力追赶,便已踏上胜利的征途,无需畏惧,即便是特斯拉的model Y也颇具实力。我仍记得,我国厂商常常以七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典故自喻,结果却往往落得全军覆没。我认为,我们应当勇敢面对,model Y的表现确实出色,我们还是应当保持敢于挑战的勇气。
我自认是汽车行业的新手,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能后来居上呢?我认为首要因素在于,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汽车工作者历经艰辛,不断努力,逐步走到了今天。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汽车工业成就,与这40年间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次,智能电动汽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换道超车良机。这背后的技术支撑包括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消费电子。实际上,在这一领域,除了中美两国,其他国家与我们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在这个行业,我们显然有实力超越日本和德国的企业,这些领域正是我们的强项。因此,我认为中国应把握住这个战略发展窗口,使我们的智能电动汽车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我总觉得,我们就像六边形战士,在众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但还有一些方面尚待完善。那么,如何将这些方面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呢?例如涉及哪些方面,机械性能是汽车的基础,此外还有高端化的发展,以往的高端化主要是由BBA、保时捷、法拉利等品牌所代表,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出类似他们的豪华与舒适体验,以及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因此,我坚信在未来数年内,中国汽车产业将继续向前发展。
Model Y的表现相当不错,在这四年间,我与众多汽车制造商的同行进行了交流,许多人认为Model Y就像一座未完成的毛坯房。然而,鉴于我从事科技行业,我们团队对Model Y进行了深入的拆解和学习分析。我认为Model Y做得非常好。它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销量冠军,并不仅仅是因为马斯克的品牌影响力,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未来,如有机会,我们或许会与大家详细探讨。他们的领先之处不仅仅体现在能耗和FSD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当然,我也认为小米的表现不俗。我们仍需保持谦逊,向他们学习,以便制造出更优质的产品。
近期,相关部门大力倡导抵制内卷现象,对此,我们主动响应相关号召,坚定地贯彻反内卷的方针。例如,我们已对供应商承诺在60天内完成付款,对此,我认为小米的表现确实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外,在市场竞争方面,我们同样坚决抵制价格战,致力于向高端市场迈进。我认为,我们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执行主管部门的指示。
五、“谈业务落户:关键是带动供应链成长”
我是湖北人,且在武汉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因此我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自2017年起,小米公司便在武汉安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当我们选择在武汉设立基地时,我确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武汉打造一个拥有万名研发人员的中心。因此,位于武汉的办公场所大约可容纳两万名员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武汉的研发团队规模大约在四五千人左右,我期望能尽快将团队扩充至万人规模。
我们近两年来将大家电业务转移至武汉,同时,这座城市也见证了我国首座大家电智能工厂的诞生。为了在当地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进而促进当地业务增长,我们亦致力于通过不懈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结语部分,我对武汉的诸多优势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这座城市有着众多亮点。首先,它被誉为九省通衢,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无比。此外,武汉拥有40%的水域面积,使得这座城市风光旖旎,景色宜人。
武汉大学的学生人数理应在国家范围内位居第三。因此,这里汇聚了众多人才。在我看来,武汉若想更上一层楼,还需培育更多本土的大型企业。如此一来,便能形成一种正向的循环,进而促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也期待与武汉共同成长。
四年前,我们为何在北京设立汽车制造基地?小米作为一家根植于北京的企业,我们致力于通过不懈努力,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例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认为,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挑选供应商合作伙伴时,我们设定了一个条件:若你是京津冀地区的供应商,或是北京的供应商,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将优先给予加分。
因此,若不将电池因素纳入考量,我们估计大约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供应商来源于京津冀地区。至于电池方面,随着宁德时代即将在亦庄设立配套设施,这些供应商也应被视为北京的,若将电池因素考虑在内,比例可能上升至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报名的供应商中大约七成可能都是京津冀地区的配套。因此,我们仍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北京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这是所有北京企业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