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四十年前,基辛格穿梭于中东各国之间,积极促成石油交易与美元的紧密联系,然而当时鲜有人能预知这一金融创新将如何深刻地改变全球的权力版图。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阿拉伯悄然达成了“坚如磐石协议”,其中沙特方面承诺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交易中唯一的货币单位用于计价和结算,同时用石油收益购入美国国债及其他资产,从而推动美元回流至美国。这一石油美元循环的构建,不仅加固了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还成为了冷战胜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今日,随着中美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正逐渐浮出水面。我国在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我们开辟了打造“稀土人民币”体系的可行路径。在当前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对某些稀土合金、稀土混合物以及稀土磁铁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这一举措引起了海外汽车制造商及行业协会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发出警示,指出这些关键材料的短缺可能导致众多汽车制造工厂的生产进度受阻,甚至面临停工的风险。
这种迅速显现的强大影响,恰恰彰显了稀土资源在当代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搭建以稀土为基石的金融体系创造了绝佳的时机。正如同昔日石油美元重塑了国际金融格局,如今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问世,或许将成为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最具创新性的战略转折点。在当前资源与货币紧密融合的时期,若某方能够掌控核心资源的定价与清算权限,那么该方便能够牢牢把握住未来的主导地位。
资源为王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版图中所处的位置,用“垄断”一词来描述实属恰当。在2023年,全球稀土矿的总产量达到了35万吨,而我国在这一年的产量达到了24万吨,这一数字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8.6%。在至关重要的冶炼与加工阶段,我国的影响力显得尤为显著——稀土氧化物、金属和永磁体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芯片、电动汽车以及风力发电设备都对中国稀土资源有着极大的依赖。
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这种控制力的重要性迅速提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每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大约需要3公斤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而传统汽车仅需0.3至0.4公斤。这一数据表明,仅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在未来的几年里就将催生数十万吨稀土永磁材料的新增需求。
西方对此感到更为忧虑,因为他们试图摆脱中国的努力正遭遇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在加拿大,那些矿山项目;在澳大利亚,那些开采活动;在瑞典,那些分离工厂,它们在成本和时间上显得异常脆弱。与中国的同类项目相比,这些海外项目的资本投入和运营费用高出70%以上,而严格的环保审批流程更是导致项目工期延长至四到五年。
尽管美国等国家正竭尽全力打造本国供应链,但要将实验室中的样品成功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不仅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去提升稀土的开采与加工能力,而且这也预示着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可能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到了2028年,即便非中国体系的稀土产量也难以满足全球需求量的一半。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的新能源变革和数字化转型都将依赖于中国的稀土资源。这种对中国的依赖,正是我们手中掌握的最为关键的筹码。
货币锚定
不妨设想着,若能将三家央企稀土集团与两家政策性银行以及三家国有银行联合起来,合力打造出一枚“稀土专用人民币稳定币”,这并非空想,而是一项蕴含着重大战略价值的金融革新举措。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在每一笔稀土交易中,结算均需以人民币稳定币为媒介进行。若海外买家希望确保稀土供应的稳定性,他们需确保拥有充足的人民币数字资产。据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我国累计出口稀土总量达到47689吨,而“稀土及其制品”的平均出口价格约为207.9元/千克。依据此规模进行估算,并兼顾资金流转的效率,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将催生数百亿级别的人民币需求。
这种“资源绑定货币”的机制,将带来令人瞩目的锁定效果。正如昔日各国为购买石油而必须持有美元那样,未来的科技巨头们为确保稀土供应链的稳定,也将不得不遵循人民币的支付准则。从特斯拉的电机到苹果的手机,从数据中心到云服务器,整个科技产业链都将体会到这种货币的锚定所带来的影响力。
尤为出色的是,我们能够在智能合约中加入“支付即交付”的相关条款,从而使得每一笔交易过程都变得清晰且易于监控。此举不仅显著提高了交易的速度,还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我国在产业链上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出口管制措施盛行的当下,我国对稀土磁铁产业所实施的监控机制正式投入使用。该机制要求生产者必须通过网络平台上报交易规模、客户信息等相关数据,这不仅标志着技术监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我国对稀土出口管控将长期化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稀土专用稳定币与这一监管体系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在资源管理和金融创新之间达成了有机的融合。
近期发生的实际案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鉴于对部分汽车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停工的担忧,全球领先的车企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部分车企及其供应商正在探讨将部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转至中国,亦或是在国内的工厂生产电动机。这种基于“用脚投票”的抉择,恰巧揭示了我国稀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为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战略突破
稀土稳定币的实际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单一商品交易方式的革新。实际上,它打开了一道通往金融主导地位的新途径。
设想未来,一旦稀土稳定币在全球市场确立其地位,我们便能够将此模式推广至其他重要矿产领域。届时,锂电池所需原料、石墨负极材料、钴镍合金,乃至传统的铜铝钢铁等,都将逐步融入人民币数字货币的结算网络。由此,一个以我国为中心的大宗商品金融体系将逐渐显现。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稀土永磁材料是新兴产业的基石部件,其市场需求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伴随着全球新能源变革的加快,这种增长态势预计将延续数年之久。
一旦这种网络效应确立,它将根本性地重塑国际贸易的运作准则。企业对人民币稳定币的使用频率越高,便越倾向于这种支付手段;其应用范围越广泛,便越难以割舍对这一支付体系的依赖。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双边贸易还是多边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
尤为关键的是,这种新型的模式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避开传统金融霸权的崭新途径。我们无需直接对抗SWIFT系统,也无需与美元正面交锋,而是通过牢牢把握实体资源的绝对优势,悄悄打造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这种“以实物控制虚拟、以资源掌控货币”的策略,或许比任何激进的金融变革都拥有更实际的意义。
如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石油变成了美国维护其货币国际地位的新基石,以此类比,稀土资源同样有可能成为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新支撑点。然而,与之前的情况有所区别的是,这次我们拥有了主导权。
结语
提出稀土专用的人民币稳定币设想,彰显了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眼光。这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一种将我国资源优势与金融制度创新紧密结合的全面方案。面对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以资源为货币之锚,以货币助力资源发展”的联动策略,有望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并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从更深层角度分析,这一模式的成功落地将有力证明,新兴经济体完全有能力摆脱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束缚,借助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打造出既符合自身利益又能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因我国稀土出口管控所遭遇的供应链困境,正是这种资源与货币紧密绑定模式的强大影响力的生动体现。
如同“石油美元”在维护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稀土人民币”同样有望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奠定稳固的资源基石。历史不会等待任何人,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稀土人民币”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