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旦你点击进入该评论区,便会发现其中仅有八条评论存在。
在这8条评论中,无一例外地提到,若少年打开车窗,恐将招致骚动,甚至可能触发某些突发状况,类似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
近两千条评论,你们却只挑选了这八条对你们有利的评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铁路客运的核心宗旨在于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精心服务每一位乘客。然而,面对2000余条留言,你们却选择了忽视,如此一来,又怎能洞悉乘客的真实需求,又怎能将旅客服务得更加周到呢?
大家对你们这种做法评头论足,而你们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只发布了八条对你们有利的评论,如此处理问题的手段,难道真的诚恳吗?
2、在这个回应里,通篇说自己的工作成绩,完全不提一点歉意。
此次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相当一部分讨论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表示了不赞同。
然而,通报中先是提及他们向旅客发放了超过40瓶自带的矿泉水,接着又提到紧急协调后送来了900多罐八宝粥以及1300多瓶矿泉水,最后还提到列车抵达金华站后,又额外补充了500多瓶矿泉水给旅客……
然而,难题在于,被困在车厢内的乘客究竟有多少?经过数小时的闷热,众多人的衣物已湿透,起初准备的40瓶矿泉水,是否足够?即便随后又送来了八宝粥和更多的矿泉水,这难道就能证明处理方法完全无误吗?
而且,据相关报道,有人甚至表示自己感到呼吸困难,还有消息称有人出现了中暑症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作出合理解释呢?
铁路客运服务的标准,不仅需确保每位旅客安全抵达既定目的地,而且还需追求高效、宜人的出行体验。
当前观察到的现实是,在这起事件中,快捷与舒适这两大基本需求已无法满足,难道对于这一点,你们真的毫无歉意吗?
这种回应从头到尾都在夸耀自己的工作成就,却对自身存在的不足避而不谈,这样的反馈无疑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不寻常的。
全文的反馈中,仅对自己表现优异的部分进行了描述,而对其不足之处却只字未提。坦白讲,面对这样的回复,我实在难以产生共鸣。
一个面向大众的回应,却搞成变相表扬自己,这样搞,不行的。
3、什么叫“耐受情况”?
在这个回应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我就纳了闷了,请问什么“耐受情况”?
难道是测试旅客的忍耐程度极限的意思?
在你们的回应中已经提及,事发时间跨度从晚上8点28分至晚上11点27分。
整整三个小时,这样的时长相当于众多旅客在车厢内被拘束了整整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里,有的旅客汗如雨下,有的感觉呼吸困难,甚至有人昏倒在地。那段时间,我们无法知晓老人与孩子们内心的波动,那些患有幽闭恐惧症的人们,我实在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然而,即便如此,在这三个小时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人做出过激的行为——难道旅客们的这种忍耐力,还不够令人满意吗?
这样的旅客,已经够安分了吧?还需要研判什么耐受情况?
最终,由于有人难以忍受,只得砸碎车窗进行换气——若非这位砸窗的年轻人用这种破坏性手段向乘客传达他们已达到忍耐的极限,难道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分析下去吗?
调集了十辆救护车,然而声称旅客的承受能力尚可,并未达到紧急救治的标准。
在这次事件中,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车内虽闷,但没达到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如果不紧急,为何有人晕倒了呢?
车中不仅有年迈的长者、年幼的孩童,或许还有身体较为虚弱者,面对如此众多人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各异,你们真的能够准确判断出每位乘客健康状况的紧迫性吗?
而且在回复中提及,当时已经调度了十辆救护车并做好了紧急应对的安排,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实际上揭示了,他们事先估计到了这种情况发生后,可能会有部分旅客需要就医,否则也不会派出那么多的救护车。
既然已经调动了大量救护车,对事件的紧急性也进行了评估,却在通报中称其不紧急,这样的回应是否显得诚恳?
这种反馈,根本未曾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立场,令人感到极度失望!
在这份回复中,全文都在强调自己工作的辛勤付出,并且提及了随意开启门锁、随意破坏窗户的行为,指出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混乱或意外情况的发生。
然而,事实上,旅客们在此事上并无意图引发混乱或造成意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耐心等候,并信任工作人员——否则,他们不可能在车内忍受三个小时的高温,汗水淋漓,甚至冒着中暑的风险,却依然选择默默承受。
这位年轻人砸碎车窗,吸入些许新鲜空气,这已算得上是此次事件中较为严重的“突发状况”——然而,这样的旅客难道还不值得称赞吗?那些在长达三小时的旅途中默默承受,始终未引发任何骚乱,始终选择信任你们的乘客,难道你们真的对他们的耐心和信任毫无感激之情吗?
因此,在阅读完这份回应后,我只想向发表它的人表达——在事件发生后,在你们看来,你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可能引发的混乱或意外,然而事件发生后,群众始终选择信任你们,并且为了不使你们感到困扰而默默承受了三小时的忍耐,这一行为是你们未曾察觉到的——因此,对于这种回应,不仅让人感受到缺乏诚意,更让人感到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