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位作家在文章中提及,他的作品被选作上海一所初中期末考试的阅读理解材料,然而他本人却未能正确解答,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紧接着,又有网络用户在论坛上分享,他的文章被用作北京房山区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题目,而他个人的答题正确率竟然只有一半。
7月2日,青年作家卢晓林,这位发帖人向上游新闻记者透露,他自认为做错题目的半数原因,可能是阅读材料中存在删减,而且他感觉出题者的要求“过于严格和深入”。对此,北京市房山区教委中学教育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他们将会与出题方进行必要的沟通。
卢晓林。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透露,他发表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的一篇散文,竟然意外地被选入了北京市房山区初一上学期期末的语文考试试卷。这篇散文详细描述了小猫在他家经历的四次“来去”以及最终离去的情景。原文篇幅超过4000字,但在考试中,内容被大幅删减至1600字,同时,文章的原本立意也遭到了修改。这位网友指出,整体而言,试题的难度适中,然而,他却未能正确解答其中一半的题目。
7月2日,记者成功联络到了发帖的网友,这位青年作家名叫卢晓林。他目前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专业的硕士学位。不久前,他在浏览一个网站时意外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语文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卢晓林透露,这篇文章名为《养猫记》,是他于2024年夏天创作的,并在同年12月3日刊登在了《中国青年作家报》上。记者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电子版上进行了检索,确认了该报在2024年12月3日确实发表了名为《养猫记》的散文。
记者观察了卢晓林提供的图片,发现北京市房山区在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的语文考试中,第七大题是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所采用的阅读材料是《猫来猫去》。该材料在结尾处特别标明,其内容源自卢晓林的作品。本阅读材料包含18、19、20三个问题,其中第19题是表格填写题,包含三个空格。第一个空格要求根据指定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应句子;第二、第三个空格则需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总结描述;第20题是问答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对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理解题(部分)。 网络图
卢晓林向记者透露,他在这三道题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第19题的第一个空填错了,因为他没有准确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其次,对于第19题的第三个空,他选择了“同情”,然而正确答案却是“理解”。再者,第20题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比,遗漏了一半的内容。卢晓林还表示,第20题让他感到出题老师非常细致深入,竟然能从原文中挖掘出那么多对应点,而他在作答时并未考虑到这些。
卢晓林觉得,某些答案并非唯一,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然而,卢晓林也坦承,自己答错大半的原因可能在于试题对原文有所删减。“这些删减之处,使得文章的原本意图发生了变化。原本文章只是想表达对小猫的怀念之情,但考题却将话题引申至猫具有独立与自由的灵魂。”
对此事件,7月2日,记者拨通了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局中学教育科的联系电话,就相关事宜进行了反映。工作人员回应称,他们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与负责出题的部门进行交流。至于为何正确答案与作者的理解存在差异,该工作人员作出如下解释:“我们并非出题方。出题者选择这一主题的初衷,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内容实现何种考试目标,都需要在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后才能给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