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梅雨季落幕,
高温随之而来,
接下来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
最高气温可达40℃。
老王,一位身材魁梧且强健的浙江跑步爱好者,平日里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状态一直良好。那日傍晚,雨过天晴,他照例开始了长跑。然而,当距离家仅剩1公里时,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脚步也不自觉地变得缓慢。尽管如此,老王并未过多思考,他咬紧牙关,坚持跑到了终点。
就在他即将抵达终点的那一刻,他突然失去了意识,身体笔直地倒在地上。见此情景,周围的人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老王随即被迅速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的急诊科。幸运的是,救治及时,这才将老王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边缘拯救回来。
今年梅雨季节期间,我院心内科共接诊了超过20例心梗患者。浙大二院临平院区心内科的主任医师於华敏指出,梅雨季的高温、高湿和低气压,对心血管疾病起到了一种隐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三高”症状的中老年人来说,这种环境带来的威胁更为严重。
恰巧,与蔡叔有相似不适症状的还有他人。近期,天空常常布满乌云,暴雨不断,蔡叔也时常感到胸口闷闷的,仿佛有重物压在上面,因此他前往浙大二院临平院区的心内科进行了就诊。
检查结果显示,心血管出现了严重的阻塞现象:前降支的部分区域已经完全消失不见,而右冠的远端却出现了血液逆流回灌至前降支的情况……这被诊断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
与非闭塞的病变情形相较,CTO病变在手术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难度,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堪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心内科的袁红教授迅速组织团队,对手术路径进行了精确规划,并谨慎细致地打通了闭塞的血管,最终成功消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於华敏主任阐述称,CTO患者对因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症状已逐渐适应,常常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这次是由于季节变化加剧了心肌缺血情况,这才促使患者前来寻求医疗帮助。
因此,一旦出现疲劳、胸部不适、胸痛、呼吸不畅等状况,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等症状,这很可能就是心肌梗塞的预警,务必立即寻求医疗帮助,绝不能延误治疗时机。
梅雨落幕
三伏天的挑战也不小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一年一度的酷暑天气随之而至,这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无疑构成了极大的考验。於华敏主任如此阐述。
那么,为什么高温天容易引发心梗呢?
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会使得皮肤血管膨胀,进而使得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这导致了心脏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量增多,血液变得浓稠,更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另外,高温还可能引起人们情绪激动,睡眠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对心脏造成额外的压力,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温天如何“护心”?
这些要点要牢记
1、监测血压,规律服药
患有“三高”的病患应当每日进行血压检测,并密切观察血压的波动情况。此外,必须遵照医嘱,规律性地服用药物,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以防对病情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2、及时补水,避免脱水
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会大量排汗,这可能导致水分流失。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补充水分,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饮用温水,切勿一次性喝下过多的水。此外,还需注意避免饮用冷饮,以防刺激血管,引发血管收缩,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3、适度运动,注意散热
挑选散步、太极等轻柔的锻炼方式,最好是在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的时候进行,应避开炎热时段的运动。锻炼时务必注意散热,及时补充水分,以预防中暑的发生。
4、防暑防潮,定期通风
开启空调时,应将温度设定得适中,以免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通常推荐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摄氏度。此外,还需定期打开窗户进行通风,以确保室内空气保持新鲜。
出现这些“信号”
建议立即就医
胸部感到压迫性的不适:这种不适感会扩散到左侧肩膀、下颌等区域,并且难以缓解,这种情况可能是心梗的早期信号,必须给予极大关注,并迅速前往医院就诊。
心中突然感到慌乱、呼吸急促,气息不畅: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征兆,不容忽视,必须尽快前往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
出现头晕、头痛以及恶心症状,需提高警惕,可能是高血压或脑梗等疾病的前兆,务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确诊,并得到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