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道,在种业领域,畜禽优良品种对畜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其贡献度已超过40%。面对消费者对肉类产品品质和多样性的不断追求,提供高品质畜禽种源的需求愈发急迫。在肉牛产业中,种业如同核心的“芯片”,若要打破国际市场的垄断,确保我国肉牛产业的稳定与进步,关键在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那么,这一突破的关键力量究竟在何处?肉牛种业关键技术又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在位于内蒙古通辽的某家育种公司,工作人员正运用胚胎移植的方法,将高品质的种牛胚胎成功植入接受母牛的体内,从而显著提高了胚胎的使用效率。
此外,肉牛的智能化育种技术正迎来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了对肉牛“全身”的三维重建,同时,结合基因组数据库和联合育种体系,遗传评估的精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种业振兴计划的指导和各地政策的扶持,我国肉牛的育种工作进展迅速。2021年,我国成功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该品种的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显著减少了对外国肉牛种源的进口依赖。
张军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指出,华西牛种群已从最初的内蒙古等六个省份扩展至十二个省份。截至2023年年底,育种群的规模已增至1.73万头。目前,该种群生产的冻精在全国冻精销售市场中所占比例达到了20%。
我国肉牛育种评估体系及平台建设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已成功搜集了全国32个肉牛品种的超过一百万条数据。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肉牛常规遗传评估的初步实现,同时,软件和硬件的国产化替代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高会江表示,借助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我国在肉牛育种方面已部分超越了发达国家。例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品种肉牛基因检测芯片,其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5%。
专家指出,我国畜禽种业育种已建立起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生物育种作为动力源泉,产业需求为指引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保种、选育、推广”的育种全过程正在逐步得到优化和完善。
周正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副所长表示,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球畜禽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并着力加快创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