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外在形式,石料作为承载媒介,刀具充当画笔,篆刻艺术将汉字的韵味浓缩在方寸之地。源自古代印章技艺、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我国篆刻艺术,现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篆刻艺术源自于古老的印章制作技术,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印章象征着信誉。”殷墟出土的铜质古玺实物,证明了商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玺印——商玺。在古代社会,不同材质的印章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它们被钤盖在封泥之上,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防伪标志”。
自宋元时期起,印章的用途便与书画鉴赏及创作紧密相连,其功能得以延伸至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到了明代中期,一些文人学士开始亲自设计制作印章,借此展现他们独特的情趣和追求,从而使得印章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价值。在明清两代,印章艺术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篆刻艺术,并衍生出皖派、浙派等众多流派,使得篆刻在石料上展现出独特的章法、刀法和篆法,熠熠生辉。
篆书构成了印文的基础,精心挑选印入的文字,线条排列力求和谐、庄重,字体布局经过调整,确保了疏密得当。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表示,篆刻艺术以文字为表现核心,篆书是其主要形式。线条可长可短,这几笔看似抽象的线条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哲学的卓越贡献之一。
在篆刻过程中,刻刀与石头的接触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线条质感与风格。其中,印文高出底面的称为朱文印,而字体嵌入石面的则被称为白文印。这两种形式相互映衬,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理念。
陈振濂,西泠印社的副社长指出,无论是顺畅的,还是崎岖的,各式各样的线条在篆刻艺术中均能找到它们的表现空间。每一起一伏、每一顿一挫之中,都蕴含着生命的律动。
文章中蕴含着深厚的神韵与哲理,既陶冶了人的性情,又捕捉到了纯真的天真,如同樱桃红透,芭蕉绿意盎然……每一方印章,都承载着文人骚客的诗词感悟。当印章沾染了朱红色的印泥,印迹落在洁白的纸张上,艺术家们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见解、胸襟与性情。
篆刻艺术如今正绽放着新的生机,它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国范围内超过150所高校设立了篆刻课程。数字设计与雕刻技术的融合使得篆刻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同时,各种新颖的综合材料被广泛应用,它们形态各异,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