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尼山,时光越千年。
《舆地志》中提及:“邹县西部与阙里相邻,那里坐落着尼丘山。”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则有记载:“纥与颜氏之女,曾在尼丘山进行祈祷,从而得子孔子。”
因此,有这样一个说法:孔子本名丘,别字仲尼,而他名字中的“丘”与“尼”二字,均取自于“尼丘山”这一地名,而这正是如今闻名遐迩的尼山。
尼山,一座名山。坐落在齐鲁腹地,济宁曲阜东南方向约三十公里,海拔三百四十米,占地面积三十平方公里,古时被誉为“尼丘山”。虽看似平凡无奇,但它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世界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诞生之地。
此山以其独有的风貌傲然矗立了千年之久,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显著标志,更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深邃的精神基因,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交融的枢纽之地。在2500多年前,以“仁”为核的儒家学说在此地初现端倪,它传播至全球各地,使得“仁者爱人”的智慧跨越了时间的隔阂,于不同文明的土壤中扎根成长,目睹了诸多文明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明史诗。
尼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此处文化底蕴深厚,孔子众多生平事迹和传说流传于此,尼山之巅的观川亭正是孔子抒发“逝者如斯,昼夜不停”感慨之地。
位于尼山脚下的夫子洞,据说是孔子诞生之地。鲁源村则是孔子成长与生活的所在,而颜母庄则广为流传着诸多关于孔子母亲的动人传说。
在五代后周显德时期,兖州的行政长官修建了尼山孔庙,这座庙宇随后逐步演变为主要供奉孔子的圣地。
至元二年,尼山书院正式设立。孔庙与书院联合肩负起祭祀与教育的双重职责……
历经千年,尼山之地儒家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持续流传,不断焕发活力,其智慧已与这片土地的精髓紧密相连。尼山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永恒之源,更是人们直观领悟孔子思想的首选之地。
在尼山之畔,历经时光的洗礼,沉淀为文化创新的肥田,亲眼目睹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并使之扎根发芽。
孔子博物馆内,“夫子问答”等互动与虚拟体验项目让游客全情投入,从而对儒家学说有了更加形象、丰满、直接的感悟。
鲁源新村的千年古村中,游客得以亲身体验古琴演奏、拓片制作以及弓箭射击等传统技艺,领略孔子故乡的独特风情。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时代脉搏和生活紧密相连,民众得以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
这片土地,以文化为画笔,以传承为画布,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卷,展现了传统文化对民心的滋养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得千年的智慧得以深入人心,滋养世间万物。
在尼山之巅,文化元素与世界语言不断增多,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固定举办地,此山已转变为古今交融、中西汇合的精神纽带。在青砖黛瓦的环绕中,众多肤色各异的学者围坐一堂,共同探讨。在“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指引下,他们努力寻找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奥秘。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所言,孔子的见解在当今社会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如何引导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以及如何在多元的世界中实现和平发展的思考,至今仍具现实价值。
尼山不仅构筑了一个庄严的交流平台,用于全球文明的对话,而且它还成为了一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辉煌门户。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以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尼山理念,在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中,得以跨越千山万水,在世界文明的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辉。
尼山,是山东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此处诞生了孔子,儒家学说亦由此发源。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古今交融的文化画卷。尼山,仿佛一部蕴含着文明奥秘的巨著,热切地期盼着更多探寻文明根源的旅人,在此停留、品味、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