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午后,中南大学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签约活动。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亲自执笔,签署了捐赠协议,将他所持有的湖南继善高科公司的全部股权——这笔价值高达3775万元的毕生科研成果——无偿捐献给中南大学。随后,当学校党委书记易红将捐赠证书庄重地递到他手中时,现场响起了如潮水般汹涌的掌声。
老先生的眼神望向了远方,宛如穿越了六十多年的时光长河,看到了那位出自浏阳山野的青年:“那是在1960年,我背负着两样东西来到了中南工大——一端是书籍,另一端是棉被。当时我空手而来,而中南大学则赠予了我一切。”那根竹扁担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掩埋,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却在岁月的流淌中凝结成了珍贵的黄金。
这位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领域走向世界高峰的杰出科学家,其人生历程始终与中南地区紧密相连,血脉相融。他创立的“双频激电法”在国际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仪器虽轻便却具备千米级探测能力,为国家探明了价值超过2000亿元的矿产资源;他成功突破了“广域电磁法”,将探测深度延伸至八千米地心,一举改变了我国深地探测技术长期落后的状况,发现了价值超过15000亿元的潜在资源,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8年,一场洪水肆虐,将大地撕裂,当时正在巴西进行学术访问的何继善焦虑万分。堤坝因管涌渗漏而溃决,然而却缺少有效的检测手段。回国后,他立刻带领团队深入泥泞之地,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成功创立了“拟合流场法”,此法被用于探测堤坝中的管涌渗漏隐患。即便年事已高,超过九十岁高龄,每当汛期来临,他依旧如同战士般听从命令,冲锋在前,用他的智慧为堤坝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
科研领域的丰碑虽显赫,但在何继善心中,最宝贵的角色始终是“先生”二字。六十载执教生涯,培育出百余名博士硕士,他们如今都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教书育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终身的事业。”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他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热情的光芒:“要尊敬前辈,更要努力超越前辈——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他同样是传播知识的明灯。一场又一场的科普讲座在三湘四水之间蔓延开来,直至遍布全国,而每一篇演讲稿都是他亲手精心雕琢的。
有人问他:“做科普会浪费时间吗?”
何继善语气坚定有力:“科普工作绝非虚度光阴!国家之强盛,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孩子们如同洁白的画布,若能使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未来投身于这一领域,那么这一切的努力便有了价值!”——他一周内亲手书写了百余幅充满激励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学生,还带着耗时十年翻译的反帝著作《虎口拔牙》走遍各个中小学,目的就是为了将“爱国”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自踏入中南大学这片热土任教以来,何继善始终未曾离去。在捐赠仪式上,他道出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表白:“我在中南度过了65个春秋,对这里的每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只要中南大学繁荣昌盛,我便心满意足!”——那根无形之担,一头承载着昔日寒门学子的初心,一头肩负着今日科研先锋的责任,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道路上,塑造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高峰。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指出,中南肩负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正积极投身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他表示,学校将充分利用捐赠所得资金,致力于培育大量创新型人才,助力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