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
众多人的饮食习惯不甚健康,身体活动量不足,且存在吸烟的不良习惯(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紧密联系),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简称CV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位居首位。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有近一半(48%)和城市地区有46%的人口因心血管疾病离世。这表明,在每五个人中,就有两个因心血管疾病而丧失生命。
这个数值远超癌症,然而众人普遍对癌症心生恐惧,而对于心血管疾病这种潜伏在身边的致命威胁,却往往视而不见。
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哪些饮食类型,若你平时很少涉猎,或许会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膳食纤维吃少了,17万人因冠心病死亡
详细探讨一下冠心病这一疾病。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我们在饮食上多加留意,完全有可能对冠心病的最终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的研究报告,在2017年,由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我国有170,143人因缺血性心脏病(IHD)不幸离世。
那么,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肌缺血。该病可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大类。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其根本原因都是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无法满足心脏对血液的需求。
▍膳食纤维减少冠心病死亡,为什么?
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有益心脏健康,因为这类食物能有效降低某些特殊白细胞(如体积最大的巨噬细胞)侵入血管壁的可能性,同时也能防止易引发心脏疾病的脆弱且不稳定的斑块(即所谓的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根据统计数据,这种效果相当显著(P值)。
在黑龙江哈尔滨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间,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14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调查。他们运用了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来收集数据,并通过食物营养计算器软件V2.7.3精确计算了患者每日摄入的22类膳食营养素的平均量。此外,还运用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经过对两组患者所摄入的各类膳食营养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稳定斑块患者群体在饮食中摄入的膳食纤维、维生素A以及叶酸等营养素,相较于斑块稳定的患者群体,数量明显偏低,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哪些食物里有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简言之,是植物中存在的一种纤维素。在我们所摄入的植物中,有一部分物质是胃和肠道中的消化酶无法消化的,然而,当这些物质抵达大肠后,那里的微生物便能够分解它们,甚至加以利用。这些物质主要是非淀粉类多糖和木质素。
膳食纤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溶性中无法溶解的,被称为不溶性膳食纤维;另一类则是能在水中溶解的,即我们所说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大多具有可发酵性,这种特性对维护结肠健康及整体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不可溶解的膳食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它们相当于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建筑材料,通常在谷物的外壳、豆类的皮、植物的茎和叶片中含量较高。例如,韭菜、空心菜、莲藕、大白菜、玉米、红薯、芹菜、竹笋等蔬菜,还有麦片、麦麸、全麦粉等谷物食品中均富含此类膳食纤维。
可溶性膳食纤维,诸如果胶(例如苹果、草莓等水果,以及某些蔬菜和豆类中所含的果胶),还有树胶,主要分布在植物细胞之间的间隙(即类似两个房间之间的分隔处)。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获取途径多样,涵盖了诸如豆类、豌豆、燕麦片等谷物,以及浆果、苹果、柑橘类水果,还有亚麻籽和奇亚籽等种子。此外,非淀粉类蔬菜如抱子甘蓝、秋葵、芦笋、白萝卜和胡萝卜也是其重要来源。
小麦中的纤维成分对降低血脂作用有限,而燕麦中的纤维则展现出较为显著的降血脂效果。木耳、海带、裙带菜以及口蘑等菌藻类食材,亦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研究结果显示,燕麦麸、沙棘皮、瓜尔豆胶等原料混合而成的膳食纤维,若长期摄入,对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亦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研究揭示,纤维素与果胶形成的复合物质,不仅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不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还能提升有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此复合物质在降低血脂方面的效果,远胜于单独的膳食纤维。
成人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应为多少呢?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成人每日应摄取25至30克的膳食纤维。然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仅为10.8克,与推荐量相比,差距甚远。
▍心血管疾病,到底是什么?
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因素,每年导致约1790万人离世。这类疾病涵盖了心脏与血管的各种病症,诸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在这些死亡案例中,超过80%的病例与心脏病发作及脑卒中有关,而在这些死亡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年龄未满70岁。此外,还需补充一些基本的数据和信息。
全球心血管负担报告将心血管疾病分为13种:
1)缺血性心脏病(即冠心病)
2)脑卒中(即中风)
3)高血压心脏病(长期高血压直接引起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4)先天性心脏异常(先心病)
5)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6)心肌病和心肌炎
7)酒精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亦称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
9)心房扑动 (atrial flutter, AFL)
10)主动脉瘤(包括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
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的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以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的退行性二尖瓣病变。
12)心内膜炎
13)外周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约为2.45亿,脑卒中患者有1300万,冠心病患者1139万,心力衰竭患者890万,心房颤动患者487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肺原性心脏病患者50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4530万。
这些巨大的数据背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制约。然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习惯,实际上是我们能够自主改变的,那么,为何不立即着手进行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