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1日发布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于6月29日披露,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那些萌态可掬的小型收藏品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国内的诸多博物馆亦试图搭乘这股热潮。
我国各地文化场所纷纷推出创新商品系列,旨在充分把握国内“情感消费”的流行趋势。
某些商品颇受欢迎。据悉,我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凤冠冰箱贴销量已突破百万大关。
雷恩·赵(音)曾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实习,并向记者透露,消费者对于购买故宫商店的商品有着强烈的愿望。“大概有四成左右的游客会选购至少一件商品。”去年夏天,雷恩·赵在故宫度过了两个月的实习时光。
旅游业逐渐回暖,我国的文化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根据相关数据,去年我国博物馆的总参观人数接近15亿。
文化场馆正致力于探讨如何通过纪念品商店增加收入。据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数据,故宫商店的销售额持续呈现上升趋势。在财务报告方面,故宫博物院透露,2023年,其商业运营收入,包括商品零售在内,已突破8400万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22.2%。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的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同样提出,通过商品零售,博物馆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提升收入的有效途径。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专家约斯特·朔肯布勒克指出,博物馆所售商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消费者渴望与自己的国家历史产生情感上的联结。
朔肯布勒克指出,文化创意产品能够使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以较低的成本与历史产生情感上的契合。人们渴望与知名收藏机构的藏品建立联系,这种愿望成为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心理动力。
对纪念品的热烈需求促进了从设计、生产到零售等一连串相关产业的繁荣。据相关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品业务已经带动了近两万个工作岗位的诞生。
皮奇·徐(音译)居住在我国的东部城市济南,她是一名设计师。她与众多年轻人有着相似的愿望,那就是搭乘文旅产业的东风。
她表示:“待疫情过后,众多人将投身于旅游活动,同时政府亦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人数的攀升,文创产业无疑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皮奇·徐的设计作品,以其展现我国各大城市标志性建筑而备受瞩目,其业务亦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目前,她自主经营着一家工作室,并聘请了三位设计师共同协作。她的月收入已可达到两万元之高。”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及知识产权委员会的主席王象志指出,尽管博物馆商品产业拥有庞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仍需实施更多策略来规避“同质化风险”。
王象志指出,在我国,每当一种创意产品如文创雪糕或冰箱贴取得成功,翌日市面上便会涌现出众多类似产品。为了破解这一现象,博物馆可以尝试推出定制化的互动体验,例如让游客自行设计专属商品,并利用3D打印技术将其制作成实物。王象志进一步表示,现代人渴望展现个性,寻求能够彰显“自我”的物品。(编译/刘子彦)
3月25日,新华社报道,一位记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现场,站在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的展品旁边,向观众展示了一款以凤冠为图案的冰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