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1日报道,今年标志着中泰两国正式开展外交交往五十载,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泰之间的贸易往来总额达到了1339.8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1%,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其旺盛的发展活力。在此大背景下,榴莲这一农产品,作为中泰经贸往来的象征,正借助数字化手段和产业协作,翻开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榴莲成中泰贸易“顶流”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榴莲凭借其“闻起来气味不佳、品尝起来却十分美味”的特色,在东南亚出口至中国的各类商品中,占据了消费的领先位置。根据统计,2024年,我国进口榴莲的总量达到了约156万吨,总价值高达69.9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大约有60%的榴莲来自泰国。泰国不仅是我国主要的榴莲供应国,我国也稳居泰国榴莲的最大消费市场。
泰国农业正因旺盛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许多农民近几十年来已将种植龙眼和山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榴莲,这一转变旨在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然而,榴莲的种植并非易事:树苗需要七八年才能达到成熟阶段,而且其产量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病虫害以及土壤条件的制约,使得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不得不依赖自然条件,缺乏主动控制。来自春蓬府,泰国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地,56岁的农民乔德占布帕(Chord Chanbuppha)直言不讳:“这里的气候多变莫测,我们只能依靠以往的经验来为果园进行灌溉。”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驱动” 中国智慧助力泰国农业现代化
当前,随着全球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以及产量的提升需求,我国农业领域的专家们正全力以赴地支持泰国榴莲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周兆禧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明确表示,尽管泰国坐拥超过200种的榴莲品种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然而,农业现代化的设备短缺却成为了产业升级的瓶颈。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这项技术在我国的中小型农场中应用广泛,覆盖率高达70%-80%,但在泰国的果园中却鲜有应用。此外,泰国的矮化栽培技术应用率也偏低。
当地农民乔德·占布帕正自豪地向人们展示他精心培育的榴莲果实。这一幕,由中国日报的杨万丽女士用镜头捕捉,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在中泰合作的背景下,技术成果已显现成效。乔德便是众多得益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泰国武里府农民中的一员。得益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扶持,他负责的果园在去年得到了博彦科技中国企业的协助,完成了升级与改造。该占地达8公顷的榴莲试验果园,栽种了640棵年轻的榴莲树。果园采纳了水肥同步灌溉技术,在降低用水量的同时,施肥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土壤监测设备持续搜集矿物质的含量、土壤湿度以及pH值等关键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与天气预测及病虫害监测资料相结合,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导。
博彦科技在东南亚的运营负责人常灿贤指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显著减少了人力开支,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他们已经协助泰国的三家农场实现了智能化改造,并且业务范围已经延伸到了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根据庄他武里府商会的统计,当地今年预计出口80万吨榴莲,其中近90%将销往中国,数字化技术正成为推动产能和出口增长的双重动力。
为了协助泰国榴莲种植者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泰国数字经济推动机构在去年年末推出了“数字榴莲项目”,该计划旨在运用智能技术如应用程序的数据记录、存储和追踪,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并携手中泰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效应。
曼谷银行的经济研究专家塔纳乔特·农塔卡特鲁库尔(Thanachot Nontakatrakool)提到,榴莲已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地区的美食,它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热点。在欧美市场上,榴莲的身影出现在了各种融合式甜点、高端杂货店以及跨国食品连锁企业的限量产品中。得益于技术的支持,泰国的榴莲产业正在打破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局限性,通过标准化和智能化手段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泰国武里府的一处种植园内,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榴莲果实。(摄影:中国日报,杨万丽)
自2023年起,泰国正大集团携手泰国农业研究发展局及华为云,共同研发了一套基于红外传感器和AI技术的质量检测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敲果听声”检验方法,采用枪形传感器发射近红外线进行数据采集,并借助云端AI对果实成熟度进行判断。目前,该系统的准确率已达到80%,且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对果肉造成损害。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系统的准确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泰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与物联网、无人机等创新手段相辅相成,而与我国的合作正加速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变革进程。
中泰两国自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榴莲贸易已从单纯的农产品交易,演变成为涵盖品种优化、数字技术应用以及产业链紧密协作的全方位合作。在农业领域,中泰两国之间的互补优势正为双边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使得这种“带刺的果实”成为两国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的生动例证。(编译:马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