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迎来了二十华诞。在这段时光里,我在这座艺术殿堂留下了无数演出的珍贵记忆。我与班贝格交响乐团、巴塞尔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知名乐团展开了合作,共同演绎了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巴托克等作曲家的多部小提琴协奏曲。除此之外,我亦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过多次个人独奏音乐会,还有与友人同台的音乐盛宴,诸如与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及众多其他独奏艺术家共同呈现的精彩演出。
东方艺术中心是一座设施完备的多功能剧场,不仅拥有我们经常使用的能容纳2000人的主厅,其附属的小厅音效同样令人陶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大约十年前,我与来自上海的钢琴家宋思衡在此合作录制了我的第二张小提琴专辑《非常小提琴》。那里的声效和谐而饱满,甚至超越了欧洲和日本众多知名音乐厅的水准。
众多音乐厅在竣工后,还会持续不断地对音效进行细致的优化,这一过程被称作“养护”,音场经过这样的养护会愈发成熟。东方艺术中心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极致,数十年来始终如一,不断邀请全球顶尖的乐团和独奏艺术家来到上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非凡的音乐盛宴。邀请大型团体来华演出并非易事,其在中国境内的巡演费用(包括旅费和住宿)通常远超在欧洲的巡演开销,再加上审批流程和沟通成本,每一次外国团体的来访都显得尤为不易,也尤为珍贵。此外,东方艺术中心在培养观众观看演出的习惯上也投入了大量的努力,这在国外是比较罕见的。我个人对东方艺术中心的“形象”也颇感欣赏。东艺的设计美学整体上与众多国外音乐厅相较,展现出更为鲜明的现代气息,因此被誉为颇具青春活力的剧院。
演出的成败受众多因素影响。舞台效果与艺术家个人表现无疑是关键所在,然而,后台的组织协调与搭建工作,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现场观众的感受、反应和反馈,同样构成了演出质量的关键部分。我们应当认识到,众多剧院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努力。
总体来看,上海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尽管近年来城市呈现老龄化迹象,但在音乐厅的观众席上,并未出现欧洲那样的——满头白发。上海的年轻人对各类文化形态,包括古典音乐,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让我们这些从业者感到欣慰。然而,他们对性价比的追求和对演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同样为更多人提供了表达观点和见解的舞台。观众口味的多元化迫使我们必须迅速调整,同时不断探索更贴合当代生活节奏的内容。东艺走过的20年充满辉煌,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为我们呈现更多经典之作。(题图摄影: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