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inimateLab的负责人周士诚凭借两部AI短片取得了显著成就——《缸中之脑》荣获了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的最佳动画奖;而《我的外星女友》则成功跻身上海国际电影节AIGC短片单元的前六名。
《缸中之脑》海报
《我的外星女友》海报
两部作品的风格迥异,《缸中之脑》深入挖掘了情感与科幻叙事的交汇点,《我的外星女友》则通过像素动画展现了男女情感的细腻流转,这两部作品恰好代表了当前AI影视创作的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宏伟壮观的严肃科幻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充满创意的精致小巧之作。
《缸中之脑》获北影节AIGC单元最佳动画奖
近期,极客电影节目组特别对周士诚进行了专访,邀请他分享在AI影像创作领域的心得和经验。
周士诚
周士诚与众多AI影像创作者的开放性和健谈风格不同,他显得更为审慎和含蓄。他对待技术既非盲目追随,亦非有意排斥,而是始终将技术元素与内容创作紧密融合,稳步前行。
作品融入了满腔的热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从而提升了情感的浓郁度和层次感。
《缸中之脑》:用AI破解叙事难题的实验场
《缸中之脑》作为AinimateLab“未来症”系列的揭幕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带有鲜明的实验性质。
这个故事描绘了一幅充满科幻元素的感人画卷:一位孩子不幸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而他的母亲则用无尽的爱意,打破了时间的常规,使得孩子的生命在脑海中得以永恒延续。
周士诚在采访中透露,这部科幻短片就是一次纯粹的尝试。
他明确指出,本作的核心宗旨在于挖掘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运用原理,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科幻短片《缸中之脑》
您目前设备暂不支持播放
《缸中之脑》的情节并不繁复,这一科幻构想亦非首次出现,然而周士诚巧妙地以母子之间的情感为故事的核心,成功地为这个略显冷漠的故事注入了一丝温馨的色彩,从而使它在一众相似的AI短片之中独树一帜,并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AI动画奖。
《缸中之脑》主角小男孩周舟
本片源自AinimateLab所拥有的版权著作,周士诚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将情感传达作为核心要素,精准地直击了人工智能创作领域最为突出的难题。
AI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构建故事情节,虽然制作大场面特效并非难事,然而要确保角色性格的连贯性和故事叙述的持续强度,这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周士诚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AI生成内容的“一致性”难题——因为AI生成的每一幅图像都存在细微的差别,确保角色形象和场景环境在整个影片中保持一致,这成为了他们必须克服的难题。
小男孩周舟的现实形象VS宇航员形象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团队实施了结合“线下训练模型”与“三维场景构建”的复合策略:
通过预先训练特定的模型,我们能够保证角色形象输出的稳定性;并且,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出逼真的背景模型,将AI生成的角色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种将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与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充分利用了AI在效率上的长处,而且还通过传统技术的支持,有效补充了AI在性能上的不足之处。
周舟母亲从年长到年轻时的容貌变化非常自然流畅
正如周士诚所言:
人工智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类似于软件,其根本目标是制作出优质的作品,而非单纯为了使用AI技术而使用AI技术。
这种务实思路让《缸中之脑》在众多AI作品中脱颖而出。
与那些轻易便能辨识出“人工智能痕迹”的作品不同,它更看重内容本身的完善程度,并最终依靠其坚实的叙事手法和技术创新荣获了奖项,从而验证了“优质作品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而在于作品质量”的创作观念。
《我的外星女友》:像素风外壳下的AI创作探索
与《缸中之脑》所进行的严谨实验相异,AinimateLab在制作《我的外星女友》的过程中,持有一种更为轻松的创作态度。
这部采用像素化手法的动画作品,被其创作者誉为一种“以娱乐为主旨”的影片;该片是团队中那位被称为“AI导演”的成员,将心中所构想的场景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成果。
因此,与其将其视为一部作品,不如将其看作是一场挥洒才华的畅快淋漓的游戏。
《我的外星女友》这部动画短片巧妙地将科幻元素与恋爱喜剧相结合,生动描绘了平凡少年方程与来自外太空的少女小麦之间的浪漫生活点滴。
动画短片《我的外星女友》预告
您目前设备暂不支持播放
在影片中,人工智能技术巧妙地与团队的丰富想象力相融合,即便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创意情节,也显得格外合乎情理。
小麦所持的宇宙模拟器、粒子转换枪以及形象环形仪等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装置,令观众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哆啦A梦那充满神奇物品的百宝袋。
外星人小麦拥有许多厉害的道具
然而,片中的经典致敬环节还不止于此。
宝可梦、马里奥兄弟、逆转裁判等元素在影片中的巧妙融入,使得本片充满了如同《瞬息全宇宙》般的Z时代狂欢氛围。
经典与创新完美结合
这部横跨星际的爱情篇章,使得每一位观赏过它的观众都沉浸在激动与兴奋之中。
在技术实施方面,本片采纳了更为精简的策略,例如主要依赖Midjourney等网络平台来创建基础素材,之后则借助传统合成工具来完成后续的编辑加工。
在这部分工作中,大约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比例是依赖于传统手段完成的。这种结合“线上工具”与“传统软件”的复合使用方式,不仅契合了像素风格对细节精度要求不高的特性,同时也展现了团队在多种人工智能工具上的灵活运用能力。
《我的外星女友》作为一项“小IP孵化计划”,以类似短片剧的方式不断推出新内容,其创作理念与《缸中之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后者着重探讨AI在强化叙事过程中的技术革新,而前者则更侧重于AI技术与个性化表达方式的融合。
周士诚将其称作“纯粹为了娱乐”的尝试,却意外地“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该作品成功入选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AIGC单元。
两部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然而它们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见解:人工智能并非是颠覆性的力量,而是赋予创作者新能力的工具,同时也是影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推动力。在严谨的叙事作品中,亦或在轻松的娱乐内容创作中,AI技术都能为创作者带来各式各样的惊喜,确保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传统影视人的转型:从视效制作到探索AI技术
周士诚的AI创作之路与其在传统电影行业的深厚积淀不无关联。
他早期投身于电影院线电影的视觉效果制作领域,并曾参与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多部国产大型制作电影,对UE、Nuke等专业的后期制作软件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操作。
那些年的传统电影行业工作经历,为他日后投身AI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士诚坚持在B站分享自己的AI创作与经验
在2017和2018年间,他开始对人工智能算法及程序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最早察觉到未来发展趋势的那部分人群之一。
自2022年下半年起至2023年初,每当AI领域涌现出新的前沿技术,他都会积极关注并付诸实践尝试。
所以,他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
在他眼中,AI以及VR等先前技术浪潮的核心差异在于其“不可逆转”的特性。
这并非资本介入的短暂热潮,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更应选择接纳而非抗拒。
过程里,严谨务实的态度贯穿周士诚的创作始终。
他强调AI工具的“创作者适配性”:
人工智能更适宜于从事创作类工作,而不太适合执行检包等重复性任务。在传统影视制作中,导演会明确指出‘应该如何操作’,而AI则采取‘遇到什么就应对什么’的策略,其思维方式与导演截然不同。
这种认识让团队得以摆脱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能够理智地挑选“打造定制模型”等策略,并在对细微动作、面部表情等人工智能技术相对薄弱的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就此,基于多年观察,周士诚对AI创作生态有着独到判断。
他坚信,那些拥有传统制作功底或编程经验的创作者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反,若普通玩家缺乏积累,他们很可能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行业正经历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电影院线中的知名导演或许根本不会使用AI技术;另一方面,广告行业以及部分电视剧制作领域,有高达80%的可能性将受到AI的替代。
未来一定是职业玩家入场,专业度决定生存。
周士诚透露了他维持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最基本的一点,细节往往左右胜负。
实验室的宗旨就是比市面上其他作品别太差。
不看重细节,就和其他创作者没区别。
显而易见,AI技术正在对影视创作的生产流程进行深刻变革,然而,作品本身的核心价值却始终如一。
周士诚和他的团队通过实践证实,无论是进行《缸中之脑》这类硬核的实验,还是尝试《我的外星女友》这类轻松的项目,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是内容本身,这一点显然是由创作者的个性和态度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