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杭州西湖区的一家大型商场公布了该商场内所有预付费店铺的详细名单以及店铺租赁合同到期的时间。告示牌上以“预付费卡消费风险提示”为题,不仅展示了商场A座和B座的所有预付费租户信息,而且还根据教育培训和娱乐配套美容业等类别进行了分类公示。这一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商场张贴了“预付费卡消费风险提示”,尽管此举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无疑对保障消费者利益和整顿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场公示的“预付费卡消费风险告知书” 潮新闻
在预付式消费模式中,商家逃逸、消费者退款困难等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陷阱之一。众多消费者往往轻易相信商家各式各样的宣传承诺,将大笔资金预先交付给商家,最终却遭遇。这其中,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是关键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在交易前并未充分了解商家的真实情况。商场如今公开相关资讯,使消费者能够明确知晓店铺的经营时限,这有利于他们评估商家的稳定性,并在充值消费时做出更为理智的选择,从而减少陷入陷阱的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有力保障。若商家的租赁期限仅有三个月,却仍索要三年的预付款,消费者便有必要对商家的经营风险提出质疑。
实际上,自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推行的《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中已经对“信息公示”作出了规定。该规定要求,经营者在经营场所等醒目位置需公开体育健身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收费标准以及经营场所的租赁期限等相关信息。同时,经营者还需向消费者提供书面告知,以提醒他们注意预付款可能存在的风险。
有人提出,店铺租赁的到期期限属于商业秘密范畴,尽管商场声称在公示之前已经获得了商家的同意,但这仍可能引起一些商家的忧虑,尤其是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商家,这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疑虑,进而对商家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从而给商家带来额外的压力。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商家若采用预付款形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应详细注明商品或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格以及退款的具体方式。在办理会员卡之前,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的信用状况,查阅其营业执照及各项资质证明,以便全面了解商家的经营情况。
显而易见,消费者有权知晓那些设有预付费的商家(商铺)的名称、具体位置以及合同到期的时间,这一权益的保障有法律依据,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这种信息的公开无疑对商家构成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促使他们更加规范经营,降低随意停业、携款潜逃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进而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商业氛围。
商场(出租方)作为管理者,其公示预付费店铺的相关信息,是尽到管理职责的体现。因此,商场(出租方)不得不借助国家信用体系来核实商家的信誉状况,对于开业酬宾期较短、促销活动频繁的商家,应持谨慎态度,切不可只看重租金收入,而忽视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商场对入驻的商家实施严格筛选,这样做有助于降低因商家问题引发的顾客纠纷,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商场的声誉和形象,增强顾客对商场的信赖。此外,还能有效防止商家擅自撤离,导致商场(即出租方)“置身事外”,使得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无处申诉的混乱局面。
商家信息的公开化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它不仅让消费者在充值时感到更加放心,而且有助于商家获得更多的信任。在国家政策层面,持续强调的是促进消费,而透明消费则是实现放心消费的关键保障。我们期待商场能够普遍公示预付费商家的租赁期限等关键信息,使其成为常规做法,成为标准配置,同时为规范预付式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澎湃特约评论员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