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禹治水: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提及,大禹疏导河流时,路径包括壶口、雷首直至太岳,底柱、析城直至王屋,太行、恒山直至碣石,最终流入大海。在这些山脉中,太岳、析城、王屋、太行等均位于上党地区。长治地区内,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西、浊漳河东岸的错錾沟等地,是较为知名的禹迹。据《潞安府志》记载:“民间相传,鲧曾试图让河流改道南流,但凿山不成,禹遂改道使河流向东。如今,凿痕依然清晰可见。”潞城市的三池南村周边,坐落着著名的大禹泉,传说中大禹曾途径此地,凭借对地形的观察,成功挖井找到了泉水。此外,在晋城市的龙门峡和析城山等地,也广泛流传着关于“禹迹”的诸多传说。
2.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氏炎帝在上党之地长治县都城隍简介,遍尝百草,创制耒耜,推动农业发展,治愈民众疾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长治境内留存着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诸多遗址,其中老顶山位于市区之外,尤为知名。
3.天下都城隍
也就是说,全国所有土地神和城隍庙的主宰者,正位于长治之地。确切地说,是在长治市上党区,也就是长治县城东南方向25公里的天紫岭上,那里坐落着一座城隍庙,并且被誉为“天下都城隍”。
你不认同也没关系,这座城隍庙曾协助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成功躲避了王莽的追捕,因此,刘秀皇帝特地赐予它“天下都城隍”的尊称。
神农尝草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山脉相连,此处风洞泉谷,崖壑深幽,堪称绝佳之地,往昔神农氏尝百草,正是得五谷于此。”百谷山位于长治市潞州区的老顶山,炎帝神农氏在此地尝百草、获五谷、传授农耕技艺,推动了人类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从渔猎方式向农耕方式的重大转变。
女娲补天
《淮南子》中记载:“在遥远的古代,天地四极崩塌,九州大地裂开,天空无法全面覆盖,大地也无法承载万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制五彩石来修补苍穹,砍断巨龟的脚来支撑四极,苍穹得以修复,四极得以恢复平衡。”《潞安府志》亦有所述:“娲皇庙位于西南的天台山,据传那里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点,被称为名望儿台。”天台山,亦即现今上党区郝家庄乡的上郝村之无影堆,据传,在夏至这天,无论是清晨太阳初升之时,亦或是正午阳光炽烈之际,抑或是傍晚夕阳西下之时,山上各处均不见任何阴影。
精卫填海
《山海经》中记载:“发鸠之山,山上遍布柘木,栖息着一种鸟,其外形似乌鸦,头部有花纹,喙为白色,脚是红色,名为‘精卫’,它的叫声是自言自语。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曾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未能归来,因此化身为精卫,她经常口含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投入东海中。”发鸠山坐落在长子县城的西部长治县都城隍简介,距离25公里,是史上最早被文字记载的山峰之一。
羿射九日
《山海经》中记载:“在尧帝的时代,十个太阳一同升起,尧帝派遣后羿射下十个太阳,使得沃焦之地得以恢复安宁。”《淮南子》亦提及:“尧帝命后羿在三嵕山上射落九只乌鸦,在凶水之滨斩杀九婴,并在青邱之泽捕捉大风。”而三嵕山正是现今的屯留区老爷山,此地亦曾是上党战役的关键战场。
神农尝百草、女娲补苍穹、精卫填瀚海、后羿射落九轮太阳等众多神话故事,蕴含着一种共通的文化内核,即古代先民探索自然、改变自然的坚定信念与毅力,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品质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朴实无华、勇于开拓、舍生取义、反抗强权、奋发向前的优秀特质,最终升华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长治,作为我国传统神话故事的核心发源地,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不断孕育出新的神话传说,滋养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